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草庭书院摩崖 相关景点共 2451
彭明治故居(含青山书院)
彭明治故居(含青山书院
2023-06-11
彭明治故居(含青山书院)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地址:泉峰街道青市村保护范围:以外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60米处,彭明治故居(含青山书院),彭明治故居(含青山书院)简介,彭明治故居
甘泉石(甘泉书院遗址)
甘泉石(甘泉书院遗址)
2023-07-30
儒家理学书院遗址,可以想见当年九华山上儒释两教相互调和的风气。导游明代理学家们把讲学的风气刮上了九华山顶。王阳明倡仪在九华建书院讲学于前,湛若水在九华聚众讲学于后。湛若水是明代哲学家,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而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学说
张家界萝洞书院
张家界萝洞书院
2023-06-13
萝洞书院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官地坪镇东流坪村,建在一自然断陷的椭圆形泥底石壁洞内,四周绝壁,环护如城,高10余丈,方圆200余平方米,殿堂楼阁,均掩映其间,唯洞南右侧,凿有栈道与内相通。栈道左侧,沿线为条石栏杆和石雕花钵,名花芳草,争奇斗艳
石峒摩崖石刻
石峒摩崖石刻
2023-06-26
石峒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办事处七星岩景区(社区)石峒内外,共有宋至清及年代待考石刻15题。
锦鸡山摩崖
锦鸡山摩崖
2023-07-23
锦鸡山摩崖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新河镇东城居新河中学校园内。石刻有石丈、飞来、丹井和张梦灵五言绝句:巫山一片云,飞向此中住。我来不复登,只恐云飞去。总面积为1.3平方米。据《嘉庆太平县志•地舆》锦鸡山条载:在新河城东南,相传天鸡鸣其上,故名
正沟街摩崖石刻
正沟街摩崖石刻
2023-07-01
正沟街摩崖石刻年代为清,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正沟街。2008年10月20日正沟街摩崖石刻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方千岁衢及摩崖石刻
大方千岁衢及摩崖石刻
2023-04-14
大方千岁衢及摩崖石刻位于对江镇石桅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代古遗址,大方千岁衢及摩崖石刻,大方千岁衢及摩崖石刻简介,大方千岁衢及摩崖石刻毕节市大方县大方千岁衢及摩崖石刻旅游指南
鼎湖山摩崖石刻
鼎湖山摩崖石刻
2023-06-26
唐—民国肇庆鼎湖山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鼎湖山。分布于天溪风景区上庆云寺路边石壁、往飞水潭路边及潭的四周石壁和云溪风景区内石壁,共76题,分述于下:云溪风景区内石刻31题。其中唐代1题,位于老龙潭侧涅槃台石壁,题字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八字
铜鼓县摩崖石刻群
铜鼓县摩崖石刻群
2023-05-28
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为铜鼓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鼓石石刻,是我县最闻名的石刻,我县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闻名。据《义宁州志》载:铜鼓石在武乡二十四都,屹立数丈,形如铜鼓,相传许旌阳逐蛟过此,石中有声,疑以为怪,挥剑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剑劈
南龛寺摩崖造像
南龛寺摩崖造像
2023-04-13
南龛寺摩崖造像位于潼南区新胜镇明镜南龛村,时代为宋、清。含7龛造像。2019年,南龛寺摩崖造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崩崩山万亩草库仑
崩崩山万亩库仑
2023-07-11
许多人对贡宝拉格草原的这种景象疑惑不解:大片茂盛的草场里鲜花盛开,却被一排排整齐的水泥桩和铁丝网牢牢地围住——这就是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万亩库仑。为保护草原生态,自治区实行了围封转移、休牧禁牧工程,万亩库仑就是我旗围封转移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
观山摩崖石刻
观山摩崖石刻
2023-04-27
观山摩崖石刻位于浒墅关经开区观山南麓,观山公墓范围内。观山是阳山的一支,山上巉岩壁立,摩崖题刻极多,南麓山壁上有明嘉靖石刻仙人洞、来鹤峰、积翠峰等,还有清代道光时期的管山石刻等,大多是点景题字,字体各异,笔力遒劲,是研究明清书法艺术的极好资料。
葫芦山摩崖石刻
葫芦山摩崖石刻
2023-06-23
葫芦山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潮州市葫芦山。葫芦山旧称艮山,因山下有西湖,故又称湖山或西湖山,葫芦山既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又是摩崖石刻荟萃之所。山多巉岩怪石,或拔地而起,或峥嵘突兀,或悬崖削壁,或傍水临波,为墨客骚人留题勒石的好去处。可谓逢岩必刻,无石不铭
仙岩洞摩崖石刻
仙岩洞摩崖石刻
2023-04-03
仙岩洞摩崖石刻位于三门县浦坝港镇,年代为明至民国。仙岩洞摩崖石刻位于浦坝港镇仙岩村以北石笋山的仙岩洞内。仙岩洞晋时称法云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为百花清洞,据传说此洞系仙人所凿,故又称仙岩洞,有台州海天胜境之誉
龙居寺摩崖造像
龙居寺摩崖造像
2023-09-17
龙居寺摩崖造像(原名:龙居寺石刻及摩崖造像)年代:唐光华2年类别:石窟寺及石刻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地址:安居区东禅镇白鹤嘴村简介:龙居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东禅镇白鹤嘴村,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具有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并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