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裴家大湾钱币窖藏点 相关景点共 7500
大红岩风景名胜区
红岩风景名胜区
2023-02-27
红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武义旅游的核心景区,(位于武义县中部,距县城18公里,44省道上松线西侧。)有近10平方公里的典型丹霞地貌,称为十里丹霞十里画廊,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一幅精美绝伦的自然画卷
大荒沟党史教育基地
荒沟党史教育基地
2023-07-14
荒沟党史教育基地荒沟党史教育基地离市区90华里,是珲春县委诞生地,也是珲春抗日斗争的根据地。它已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少年教育基地
大崔堌堆遗址
崔堌堆遗址
2023-08-31
崔堌遗址位于太康县城东南25公里的张集乡崔庄村西100米处,面积约4500平方米。198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崔堌堆文化层厚16米。遗物有平底碗、侈沿敛口罐、甗、鼎、盆、瓮、鬲、豆、釜。陶质以灰陶居多,分泥质和夹砂,也有少量磨光黑陶
番禺蔡氏大宗祠
番禺蔡氏宗祠
2023-10-30
番禺蔡氏宗祠俗称光裕堂,位于市桥镇蔡边村。建于民国12年(1923年),旅居古巴等地华侨捐建。中文名:番禺蔡氏宗祠所属年代:民国12年(1923年)
大旭宇子孙庙
旭宇子孙庙
2023-09-08
旭宇子孙庙(红土坡镇旭宇村)2018年3月24日,被南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南华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建筑外缘线(四周墙体)为基点,向四周延伸0.8米为保护范围
习氏大宗祠
习氏宗祠
2023-08-12
习氏宗祠位于水边镇湖洲村偏东,始建于北宋元丰乙丑年(1085),由该村第三世祖习仁德所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小青瓦压面,马头山墙,占地面积1475平方米,建筑面积1106平方米。现建筑为清代遗存
邬氏大宗祠
邬氏宗祠
2023-04-10
邬氏宗祠位于南村镇南村村南山大道,年代为清。番禺明清四大祠堂之一。广三路,深三进,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光绪五年(1879)重修后堂,光绪七年(1881)加建仪门。祠堂规模较大、装饰精美,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较高
庾家河鄂豫皖常委会议旧址
河鄂豫皖常委会议旧址
2023-10-04
河鄂豫皖常委会议旧址位于丹凤县城北40多公里之庾河街。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随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自豫入陕,曾在县境庾河街之杨春荣中药铺掌柜房内,召开第十八次省委常委会议。会议由省委书记徐宝珊主持,参加人有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
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龙家大屋)
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龙大屋)
2023-10-16
龙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龙大屋)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茨岩村龙。1935年5月6日,为落实兴隆会议精神,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以及红二、六军团兵工厂、医院、供给部、红军学校等直属机构全部迁往龙山县茨岩塘
西念家村村南遗址
西念村村南遗址
2023-08-14
西念村村南遗址位于牟平区姜格庄镇东念村,年代为夏、周代。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西念村村南遗址被公布为烟台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西至公路,东至公路东140米的地堰,北至东念村最南边的民居南侧,南至东念村最南边的民居南180米的田间小路北侧。
大堡猫猫山古文化遗址
堡猫猫山古文化遗址
2023-09-08
堡猫猫山古文化遗址位于东风镇堡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2000年12月18日,堡猫猫山古文化遗址被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堡猫猫山古文化遗址,堡猫猫山古文化遗址简介,堡猫猫山古文化遗址贵阳市乌当区堡猫猫山古文化遗址旅游指南
大建安徐氏宗祠
建安徐氏宗祠
2023-07-06
建安徐氏宗祠,位于五台县建安乡建安村西。徐氏祠堂于民国十七年(1928)破土新建,民国二十三年全部建成竣工,以后1958年、1985年、2002年有过维修。坐北朝南,一进两院,占地面积815平方米
大沟水库水利风景区
沟水库水利风景区
2023-04-14
沟水库水利风景区位于璧山区西北的云雾山中,距主城40公里,景区面积26.9平方公里。景区依托的沟水库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66年,是一座农业灌溉、城镇供水为一体的综合水利枢纽工程
北庭西大寺
北庭西
2023-10-13
北庭西寺北庭西寺位于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境内。北庭西寺,又名高昌回鹘佛寺,位于北庭都护府遗址之西1公里处,西临西河坝,东面有水池,周围地势平坦,现多已开发为农田。古寺为高昌回鹘王国皇家寺院遗址,专供王室成员供养佛像之用
水潦铺大堰
水潦铺
2023-09-15
水潦铺堰建于叙永县石坝彝族乡水潦铺村水潦铺。堰建于群山深谷之间,历史悠久,建筑工艺原始。建筑规模宏大,主体保存完整,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自大堰建成以来,灌溉了石坝彝族乡回龙、林场、丰登村农田和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三村居民一直依赖于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