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西寨遗址 相关景点共 7500
麻栗寨梯田
麻栗梯田
2023-09-26
麻栗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胜村乡,在公路旁边。在麻栗的后山主要拍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还有在麻栗茶场看梯田特别壮观。麻栗梯田位于元阳县城南部43公里,新街东部15公里。梯田面积大、壮观、线条美、立体感强
七十二寨侗乡
七十二侗乡
2023-09-22
侗乡七十二位于榕江县北部的六里(即乐里、往里、仁里、瑞里、保里和本里等六里),踞县城古州70公里,属雷公山腹地,踞州府凯里只有120公里。七十二古朴的民风,多情的少女,精致的绣品,闪光的银饰,香甜的米酒,加上动听的歌声形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人间画卷
军寨趾村墓群
趾村墓群
2023-08-14
趾村墓群位于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址村北。西距大海约5公里,东紧靠206国道,西临大莱龙铁路约2.4公里,其北约1公里处苏郭河由东南向西北流过。墓区东西约800米,南北约600米,总面积约48万平方米
三家寨道堂
三家道堂
2023-04-14
三家道堂始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坐落在兴仁市鲁础营回族乡三家,距市区约23公里。现为市、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文名:三家道堂地点: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三家级别:县、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时间:光绪十八年(1892)
西小路(西小河沿街区)
西小路(西小河沿街区)
2023-07-21
在绍兴古城有一处原滋原味的历史文化街区,它就是古城保存下来的西小路街区一带。在环城北路西北面是北海桥直街,横穿环城北路,对面为上大路直街,以东为兴文桥直街,而其南面走一段北海路就是西小路,沿西小路再向南出口就是胜利西路了
北庭西大寺
北庭西大寺
2023-10-13
北庭西大寺北庭西大寺位于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境内。北庭西大寺,又名高昌回鹘佛寺,位于北庭都护府遗址西1公里处,西临西河坝,东面有水池,周围地势平坦,现多已开发为农田。古寺为高昌回鹘王国皇家寺院遗址,专供王室成员供养佛像之用
新县彭家寨
新县彭家
2023-08-31
彭家淹没了红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眼前闪现出一道熟悉的风景……小,清代时亦名彭家。是熊河塆南偏东方的面山。小东眺杨毛,东南为白云山北下延山脉马岗岭,南偏西下为悬崖,崖下便是白露河流与风景秀丽的山水关。正南山下为曹康坳,河西便是金泉山
阴坪羌寨
阴坪羌
2023-10-08
阴坪羌阴坪羌座落于著名的官鹅沟风景区内,距县城6公里,寨子依山而建,古木参天。从对面望去,古羌塔板房在参天古木中时隐时现,与从底流过的清澈官鹅河和情侣湖、公主湖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原生态的水墨面。走进寨子,仿佛走进宕昌古羌圈。现全共35户,136人
牛寨村
2023-08-17
村位于焦陂镇西北方向,下辖7个自然庄,20个村民小组,714户,总人口3365人,耕地面积3670亩。全村从业人数2286人。
郎寨砖塔
砖塔
2023-07-08
砖塔(第四批省保)时代:宋地址:安泽县马壁乡郎村始建于宋代,清嘉庆年间有过修葺。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高约12米。塔基石砌,高92公分。塔身八面呈弧形,南面有砖旋门。第一层八面分别辟有假门、假窗,假门、假窗上各镶一块碣石。正西面碣石上刻诗一首
大沙西门楼——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团部遗址
大沙西门楼——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团部遗址
2023-05-24
大沙西门楼——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团部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新围西侧,GPS坐标:北纬22°5555.4,东经113°5000.8,海拔高程21米。该遗址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呈长方形。长4.70米,宽4.21米,高5.2米
寨前圩红军长征先遣队寨前誓师西征旧址—寨前圩
前圩红军长征先遣队前誓师西征旧址—前圩
2023-06-11
红军长征先遣队前誓师西征旧址—前圩(含朱氏宗祠、扶氏宗祠)地址:桂东县前乡时代:清现代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平型关战役遗址
平型关战役遗址
2023-06-03
平型关战役遗址(第一批国保)时代:1937年地址:繁峙、灵丘县交界处平型关古名瓶形,为明代内长城关隘。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东通西冀北,西抵雁门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薛家寨汉墓群
薛家汉墓群
2023-05-04
薛家汉墓群,位于西安市凤城九路与开元路十字的东北角,汉墓群的西侧紧邻以前的薛家村,2001年就被确定为西安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文名:薛家汉墓群出土地点:西安市凤城九路与开元路十字的东北角所属年代:汉代归属:薛家保护级别:西安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
厉家寨展览馆
厉家展览馆
2023-11-12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主席对莒南县厉家战天斗地的模范事迹作了亲笔批示表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是一个好例。从此大山脚下的厉家名扬全国,成为中国五、六十年代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57年至1965年,全国各地到厉家参观学习的达5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