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通江银耳博物馆 相关信息共 5005
通江银耳博物馆
通江银耳博物馆
2023-09-20
四川通江银耳闻名遐迩,为了把银耳文化、银耳发展历史,以及银耳产业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巴中市在通江县高明新区建通江银耳博物馆。由主馆、天地之灵、雾露之间、青杠林里、银耳人家、形象广场六个部分组成
通江银耳
通江银耳
2023-11-30
通江银耳通江银耳是中国著名特产,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通江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食用菌的生长,是银耳的发源地。通江县有一百五十多年银耳栽培历史,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现有耳林资源7万公顷,年产银耳60万千克,开发出银
通江银耳羹
通江银耳
2023-11-29
通江银耳羹:通江银耳羹工艺:制作时将银耳用温水涨发后除去木屑杂质,摘除耳脚,将大朵撕小,再用干净纱布包起轻搓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泡银耳的水澄清后用纱布过滤,再将银耳泡入原水中。猪板油撕去油皮,剁成小粒。把锅加水后放在旺火上,加入泡银耳的水、冰糖粉、白糖、烧沸后打
通江银耳莲子羮
通江银耳莲子羮
2023-11-29
通江银耳莲子羮:菜品简介:清热建胃、护肝、解毒、降血压、促进睡眠,此羹采用通江段木银耳和优质莲子,经过古法熬制、慢火细炖长达三个小时的烹制,让银耳和莲子融合,爽口而清滑。
通江黑木耳
通江黑木耳
2023-11-29
通江黑木耳:通江黑木耳起源比银耳更早,是银耳的分离母体,起始年代已无从考证。最早发现于原始林间栎林的腐木表面,形似人耳,故称为木耳,初生为杯状,渐变为耳状,诸多耳片连在一起,呈菊花状,鲜时呈半透明,有胶质,民间采食作野菜食用。至明清年间,衍生有白色木耳(银耳
雾露银耳包
雾露银耳
2023-07-06
雾露银耳包:菜品故事:银耳乃天地之花,通江陈河的雾露溪是通江银耳的发源地。中国烹饪大师李长林多年精心研制,采用古法加现代工艺调制,做出了一道银耳珍品——雾露银耳包,柔软而富有弹性、润泽而多褶皱、皮薄馅多,味道清香爽口,既有有通江地方特色,又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作用
绣球银耳
绣球银耳
2023-09-02
绣球银耳:由上白银耳,配以虾仁、鱼肉等多种原料,以清汤烹调而成。其形成球似花质地嫩滑鲜美(温州)
银耳
银耳
2023-08-18
银耳银耳,也叫白木耳、雪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称,夏秋季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它既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又是扶正强壮的补药。性平,味甘、淡、无毒。具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安神、强心健脑等作用。
固原银耳
固原银耳
2023-07-30
固原银耳:宁夏特产—固原银耳,是宁夏银川的地方特产。银耳由原基分化为子实体,一般在18天左右。银耳与别的食用菌相比,显得特别娇气,在管理上稍有失误,病虫害就会趁虚而入,危害生产,甚至整批失败,因此,在银耳生产中必须特别重视对病虫害的防治。银耳的发菌与出耳可同用
古田银耳
古田银耳
2023-09-19
古田银耳银耳作为传统的保健食品,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结构符合现代人的消费潮流。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银耳80%以上产自食用菌之乡福建省古田县,1998年古田食用菌产量达1.8万吨(干品),总产值近4.2亿元,其中银耳产量8000吨。古
二郎山银耳
二郎山银耳
2023-12-06
二郎山银耳银耳,又名白木耳。状似菊花,鸡冠。因其色皎白如银而得此名,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它不但跟其它山珍海味一样是席上珍品,而且在祖国医药中也是一种久负盛名的滋补良药我国历代医学家,对银耳的功能曾有过许多结论和记载,据《本草诗解药性注》一书所述:银耳有麦冬之润
盐亭银耳
盐亭银耳
2023-12-02
盐亭银耳银耳又称白木耳,为银耳科、银耳属。它既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又是一种九负盛名的良药。历代医家都认为它具有补肾、润肺、生津、止咳之功效。体内含有17种氨基酸和酸性异多糖。银耳还具有提高肝脏解毒功能和人体免疫功能,及固本扶正的作用,同时对肿瘤也有一
银耳莲子羹
银耳莲子羹
2023-10-03
银耳莲子羹:将银耳、莲子,分别用温水发透;银耳去蒂根,撕成瓣,洗净;莲子去心连冰糖一起放入炖锅内,加清水用中火烧沸,文火炖一个小时即成。银耳又名白木耳,是一种胶质食用菌,其粗纤维有助于肠胃蠕动,可推动脂肪吸收;莲子营养丰富,降火滋补,长期食用有助人身体健康。
通江天麻
通江天麻
2023-11-29
通江天麻:通江天麻通江天麻是通江县特产,种植历史悠久。通江县属典型的中低山丘县,70%的乡镇出产野生天麻,乡镇村民历来有种天麻的习惯和经验。通江天麻块茎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横切面为牙白色或黄棕色,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药用价值极高。自2011年8月,通江
南江银耳
南江银耳
2023-07-07
南江银耳:南江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技术成熟,产品质量上乘,2012年生产规模已达30万袋,年产鲜品6500吨。尤其是南江银耳,因其优良生态环境,原生态椴木栽培方式,其产品可溶性胶原蛋白显著高于其他地方的袋栽培银耳,且已列入中华药典,是药食两用的珍品。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