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陈氏宗祠及石刻 相关景点共 7500
三战三捷石刻
三战三捷石刻
2023-05-16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以下简称三战三捷)是原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杨森为纪念湘北抗日和长沙三次会战的胜利,在大云山留下的大型石刻。它刻石于1942年12月,选址于大云山隆兴宫西侧200米处的一块大石崖
陈文龙尚书庙
文龙尚书庙
2023-06-04
文龙尚书庙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后洲坞尾街。始建于明代,是纪念抗元忠烈文龙的祠堂。清道光年间奉旨重修。民国10年(1921年)重修。
“寿”、“小桃源”、摩崖石刻
“寿”、“小桃源”、摩崖石刻
2023-04-27
寿、小桃源、摩崖石刻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寿、小桃源、摩崖石刻位于从化区温泉镇新南村新屋围樟脑山。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刻所在岩石中心点为圆心,半径约10米划圆为界
临朐沂山歪头崮石刻
临朐沂山歪头崮石刻
2023-08-17
临朐沂山歪头崮石刻位于沂山风景区西北部,海拔971米,是沂山第四高峰。据史料记载,沂山石刻,主要是摩崖造像与题刻。由于历代战乱,多已被毁,现仅存歪头崮救苦观音像和人世蓬莱题刻等为数不多的石刻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2024-01-15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字岩下村,原杖锡寺南面约1华里处。该摩崖石刻除了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外,旁无落款,有关史书亦无其镌刻的确切年代的记载。。镌四明山心之石称屏风岩,该石高4.5米,阔1.95米,厚3.2米,东面直书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
孟溪杨氏宗祠
孟溪杨氏宗祠
2023-09-20
孟溪杨氏宗祠。杨氏宗祠位于和平乡孟溪村西,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东南向西北,中轴对称,依山势而建拾阶而上,依次为大门、前厢、后厢、正殿等,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7.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6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
碧落洞摩崖石刻
碧落洞摩崖石刻
2023-06-17
唐—民国英德碧落洞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县英城镇桥下管理区燕子岩山。碧落洞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山水秀丽,从唐代起便有人游览,赏景赋诗,刻石留念。洞口上方峭壁上,分别以横行竖行镌刻碧落洞三个大字
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
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
2023-04-10
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位于石楼镇大岭村环村路菩山北麓,年代为清光绪庚子年(1900)。位于菩山北侧村道边,在一块宽约1.6米,高约2米的山石表面,阴刻隶书菩山第一泉五个大字。上款光绪庚子年端阳,下款为山人维湘题
建武石刻造像
建武石刻造像
2023-09-13
建武石刻造像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玉屏墩万寿寺,青砂石圆雕造象3尊,为一佛二菩萨的西方三圣。其中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头饰螺髻,双耳垂肩,面部丰满,神态安祥,着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衫,两手合什于胸。像背下端有万历二十五年(1597)造题记
寒山摩崖石刻
寒山摩崖石刻
2023-04-27
寒山摩崖石刻散落在寒山岭中。寒山岭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赵宋王室后裔赵宧光买山葬父之所。他守孝终生,并叠石造园,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别业,形成了集山水、园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建筑,内藏胜景。清乾隆帝六次南巡均驻跸寒山别业,赐诗三十余首
长洲石刻
长洲石刻
2024-01-09
介绍估计距离现在已有3000年历史的青铜器时代石刻,位于长洲东湾沿岸的华威酒店下方,于1970年被地质学家发现。石刻上的两组纹饰均由数条曲线环绕着小凹槽构成。第二组石刻于发现时尚未完全暴露;须经小规模挖掘后,才能展现全貌。交通1、可从中环搭乘新渡司的渡轮前往
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
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
2023-08-05
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位于邵武市肖家坊镇将上村,时代为清代。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简介,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南平市邵武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旅游指南
闽安龙门摩崖石刻
闽安龙门摩崖石刻
2023-11-15
闽安龙门摩崖石刻位于马尾区龙腰山东麓国道104旁,摩崖石刻高2米,宽1.1米,龙门二字纵行楷书镌刻,字高0.86米,宽0.76米。相传系朱熹为祀大禹疏河决江凿龙门而刻。龙门石刻右侧有赵与滂诗刻、无名氏题记
安岳石刻·圆觉洞景区
安岳石刻·圆觉洞景区
2023-02-26
安岳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一是古,安岳石刻始凿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五代、北宋,在中国石刻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二是多,现存摩岩石刻造像230余处、10万余尊、石刻40余万字,分布在全县69个乡镇
法相岩石刻
法相岩石刻
2023-06-15
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城东2公里处,因石刻丰富久负盛名。法相岩又名宝方山,为大型石灰岩溶洞。清《一统志》载:宝方山在州东南五里,一名宝胜山,又名法相岩。据佛经《大乘义章》:一切世谛,有为有无,皆称法相。法相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