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广场北端,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前身是清末湖北谘议局,始建于1909年,1910年建成。湖北谘议局旧址自成一个规整的院落,它的主体建筑谘议局议场是一幢砖木结构二层红色楼房(俗称"红楼"),其建筑形式完全依照近代西方国家议会大厦,风格典雅庄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1911年10月11日,取得武昌起义胜利的革命党人,在这里组成中华民-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任都督,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从而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10月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湖北省文化部门依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馆名。近20年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对其所依托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征集收藏辛亥革命文物200余件,收藏专业图书资料和历史图片资料分别数以千、万计。
馆内不仅复原了军政府大门、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和宋教仁起草《中会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的军政府秘书处等史迹点,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而且还举办了反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实和孙中山、黄兴生平事迹的展览;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介绍性读物、资料性书籍和学术专著达10余种;接待海内外游客累计近300万人次,其中包括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30余万人次。
1995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总书记亲笔题写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馆已经正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http://www.1911museum.com/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
类型:纪念馆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27-88875306
官方网站:http://www.1911museum.com/Index.html?PNo=SY&No=SY
开放时间:
9:00-17:00,16:00起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在正门发票处排队登记免费领票参观。每天限定入馆观众为5000人次,上午3500人,下午限1500人。
作者 | 知味淘书斋(孔网店铺:知味淘书斋的书摊)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最舍不得卖掉的一本书# 《红楼梦》剧本。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璀璨的明珠,不止读了多少遍,与红楼结下不解之缘,收藏了太多关于红楼的各类书籍,87版的电视剧本更是独具特色。
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由王扶林先生导演。作为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古装连续剧。
为了让作品更加贴近原著,剧组请来众多专家学者出谋划策。由红学家周岭,刘耕路和周雷来担任编剧,为此成立一个阵容强大的专家顾问团,其阵容可谓空前绝后,独此一家。
名单包括:王昆仑,王朝闻,曹禺,沉从文,周汝昌,朱家溍,成荫,林辰夫,阮若琳,启功,吴世昌,吴冷西,吴祖光,周扬,杨乃济,杨宪益,赵寻,钟惦棐,曹禺,蒋和森,戴临风,邓云乡等,每一个名字都是金光闪闪。
该剧一经播出,好评如潮,重播千余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1987年版“红楼梦”承载着亿万观众的集体记忆,也镌刻下演员们最美的高光时刻。
30多年悄然逝去,每当重温经典,让无数人充满回忆与感慨。
30余年沧桑巨变,,经典犹如金子,在如烟往事中散发着光芒。
正是:
红楼梦醒,犹疑人月团圆;
碧简灰飞,谁信沧桑颠倒。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针对《红楼梦》薛宝琴创作的第四首怀古诗,简单地分析了“淮阴”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上篇文章:古代文化宠儿,美食天堂淮阴:它与《红楼梦》有不解之缘?
淮阴这个地方之所以有名气,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它饱经历史的变迁同时也见证了许多朝代的战乱;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个名人辈出、人杰地灵的所在。从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到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的爱国名将关天培,再到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社会主义教育家李公朴先生,还有我们亲爱的周恩来总理等等,这些名人和伟人的故乡,都是淮阴。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聊一聊韩信,也就是薛宝琴这首怀古诗里追忆的人物。
1 落魄的壮士
薛小妹的《淮阴怀古》首句便是“壮士须防恶犬欺”。相信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位“壮士”就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韩信。
《淮阴怀古》 其四:“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而我们今天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也都跟韩信的功绩有关,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声东击西”、“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
韩信在年少时也曾受过屈辱,这众人皆知的“胯下之辱”并没有给他的一生蒙上阴影,相反,他成了人人仰慕的大将军,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不过,年纪尚轻的韩信,的确经历过一段非常落魄的日子。
身为布衣,他似乎没有什么专长——一则当不了地方官吏,二则不会经商挣钱,生活都成了问题,只能时常靠别人接济,勉强糊口而已。韩信的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甚至没有钱能给母亲办丧事。不过,就在这件事上,韩信显示出了超越常人的能力:他凭借一己之力,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这里地势高、地形宽阔平坦,按照当时的人口居住密度来估算的话,这个地方差不多能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这么开阔的一个好地方,足以安葬韩信之母的遗体了。
还有一件事,体现了韩信的气节。
下乡南昌亭的亭长对韩信青眼有加,认为他不是普通的凡夫俗子,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亭长家就成了韩信“蹭饭”的一个地方,一连好几个月,韩信都在那里吃饭。然而,这事遭到了亭长妻子的厌弃。有一天,亭长的妻子很早就做好了饭,等到韩信去了,却不把饭拿出来给他吃。韩信心里明白,于是一怒之下,再也没去亭长家蹭过饭了。
没有饭吃的韩信没有就此饿死,他在钓鱼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大娘在河边漂洗丝绵。大娘发现韩信没有东西吃,就把自己的饭拿出来给他吃,在漂洗的几十天里,天天 如此。韩信当时很感激,就承诺说自己将来一定要报答她。后来,这个故事成了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典故,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就曾经在自己的诗作《石塔寺》里引用了这个典故: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荒。”
“漂母”就是当年将食物赠与韩信的老大娘。直到今天,淮安境内还保留着漂母墓和漂母祠,这些地方也成为了母爱文化的教育基地。
2 壮士之辱
亭长家的饭蹭不成了,老大娘漂洗完所有的丝绵以后,也就没再去过河边了。这样一来,韩信的吃饭问题又没有了着落。
英雄遭遇困顿,堂堂七尺男儿没饭吃,又舍不下面子来干脆沿街乞讨,韩信只能挨着饿在淮阴街头流浪。一路跟随他、陪伴他的,只有身上那把佩剑。
似乎“墙倒众人推”是一种定势。面对如此落魄的韩信,街上的人都非常嫌弃他,一群恶少也就盯上了他。而欺负韩信的人也就从中冒了头。
我们先来看看《史记》里是怎么记载这一段的: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一段对应的,就是薛宝琴《淮阴怀古》的第一句“壮士须防恶犬欺”。
至于这个屠户姓甚名谁,史料上均没有记载。当时这个屠户跳出来说:别看你人长得又高又大还喜欢随身带着佩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如果你真有本事的话,你敢拿你的剑来刺我吗?如果你不敢,就得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当时的街头,本来就熙熙攘攘。恶少这样一挑衅,前来围观的“吃瓜群众”也就越来越多了。这回,韩信并没有发怒。如果他怒了,冲动之下拔出佩剑,后果则不堪设想。
韩信只是仔细地打量了这个屠户一番,默默地弯下腰身,趴在地上,从他胯下爬了过去。吃瓜群众们哄然大笑,人人都认为韩信只是一个身材魁梧但胆小如鼠的人。薛宝琴《淮阴怀古》一诗中,“寄言世俗休轻鄙”对应的就是世人面对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后的反应。
在如今的淮安地区,关于韩信“胯下之辱”的事件,依然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韩信非常喜欢钓鱼和佩剑,当地的屠户看中了韩信的剑就找他要,他绝不肯给,于是屠户就让韩信从胯下钻了过去。
第二种说法是,在河边赠与韩信食物的漂母生病了,韩信想给漂母弄点儿肉吃,可是没钱买,只能去找屠夫赊账,这时就被屠户钻了空子,受了胯下之辱。
而第三种说法则是韩信被生活所迫,无奈之下偷了一点儿肉,被屠户发现了。屠户就表示说,如果韩信能从他胯下钻过去,这笔账就勾销了。
不论是哪一种故事版本,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事,被后人广为称道。苏轼就曾经说过: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匹夫之勇的拔剑而起,毫无疑问地将会酿成大祸,韩信也就不可能成为后来的韩信。韩信当时为什么没有拔剑而起而甘心受辱的原因,我们并不是非常清楚。但是,他在当时所做出的的权衡,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当街杀了屠户,只能逞一时之快;而忍辱负重继续前行,才有可能换来远大的前程。
关于“胯下之辱� ��和怀古诗里“一饭之恩死也知”,在后人撰写的书里有了后续。
清代丁耀亢所创作的《续金瓶梅》第三回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如韩淮阴贫时受了胯下之辱,后来以千金谢了漂母,把恶少封了官,真如太虚浮云,有何挂碍!”
当年韩信承诺要报答漂母,漂母不肯接受,说自己只是可怜韩信没饭吃罢了,并不指望他的报答——“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韩信加官进爵以后,特意以“千金”来重谢漂母,足以见得他知恩必报。而关于那个屠户,民间也有传说:讲的是韩信封侯以后,曾经找到了当年羞辱过他的屠户。屠户很害怕,以为韩信是要杀了他来报当年的仇。谁知韩信给屠户封了官,善待有加,并对屠户说:如果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后来能成气候的韩信。
3 壮士怀才不遇
韩信是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坚信,只要寻找到贤明的君主,自己的理想就能够实现。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县戍边。谁知天公不作美,这一行人走到大泽乡一带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行程只能暂停,但按下这个“暂停键”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按时到达目的地了。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就是一死,情急之下,陈胜和吴广号召大家集体对抗押解戍卒的军官,最后杀死了押解军官发动了兵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泽乡起义”。随后,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沿途攻克了大泽乡和蕲县,一路到达了今天的河南淮阳一带,并建立了张楚政权。
陈胜和吴广吹响了起义的号角之后,各地纷纷响应。楚国贵族的后代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也在吴县起兵反秦,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而项梁自称为武信君。
项梁率领的反秦楚军一路渡过了淮河,到了淮阴附近。这时,韩信认为自己能施展才能的机会到了,于是带着自己的佩剑前去投靠项梁。在项梁的门下,韩信成了楚军当中的一个小卒。
公元前208年,也就是各地纷纷起义之后的第二年,项梁及其军队在定陶县遭到了秦将章邯的袭击,一场大战再次展开,项梁兵败身死。于是,项羽继承了军中统帅的大权,在巨鹿大战秦军并消灭了秦军的主力部队,随后率领大军向西挺进。在进入秦都咸阳以后,项羽杀了已经出城投降的秦始皇孙子婴以及数千名秦国的文武官员和贵族成员,还放了一把火烧毁了秦朝的宫殿。
秦朝灭亡以后,在各诸侯当中,项羽的势力最大。也因此,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还分封了十多个诸侯,重新划分了封地。而项羽的谋士范增对当时的刘邦一直怀有戒心,就建议项羽把偏远的巴蜀一地分封给刘邦,好让这个人走得远远的,防止将来他占据有利地形之后跟项羽一争天下。
项羽采纳了范增的建议,就让刘邦称“汉王”,统领巴蜀。不过,刘邦并未就此罢休——他买通了项羽的另一个叔叔项伯,一番游说下来,项羽又把汉中一地分给了刘邦。于是,刘邦在巴蜀积极筹备力量,准备有朝一日再跟项羽决一雌雄。
而此时的韩信,在项羽的军中担任的是“执戟郎中”的官职,负责管理军队里的车辆和战马。闲暇之余,韩信就会研究刘邦的部署,期待有朝一日能够给项羽进言,在畅聊天下大事的同时,能在西楚霸王跟前表现自己不凡的才能。
不过,造化弄人。韩信始终没有等到这一天。他几次尝试进言都碰了钉子。而后来的“鸿门宴”上,项羽明明有机会杀掉刘邦以绝后患,却还是让刘邦全身而退了。这时的韩信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付于人”了。
在刘邦率领军队向汉中封地进发的时候,韩信认为可以背离楚营投奔汉军了。而刘邦听了张良的计策,烧毁了离开时军队走过的所有栈道,以此给项羽传达信息:刘邦这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了。果然,项羽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彻底放心了。
栈道是烧了,刘邦的目的也达到了。可是想要追随刘邦而去的韩信断了前进的路。韩信只能翻山越岭,历尽辛苦,徒步走到了汉军营投靠了刘邦的军队。
可能真的是自古好事多磨吧,韩信背楚归汉以后,刘邦依然没有注意到他。韩信也仅仅当上了一个管理粮仓的小官。
有一天晚上,韩信在营中跟同事们一起喝酒不慎失火,两个粮仓因此化成了灰烬。按照军中的律法,烧毁粮仓者应当斩首。与韩信同案的十几个人都被按罪论处了,只剩下韩信。危急时刻,韩信大喊了一声:“汉王不是想取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当天的监斩官是跟随刘邦起兵反秦并屡建战功的夏侯婴。听到韩信的喊声,夏侯婴吃了一惊,抬眼望去,看到韩信相貌魁梧,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决定先问问看。而这一番交谈,让夏侯婴对韩信的雄韬伟略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认定眼前这个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夏侯婴很快向刘邦举荐了韩信。
不过,刘邦也暂时没发现韩信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给了韩信一个小官职“治粟都尉”。这个官,其实就是负责管理军中的粮饷,跟韩信之前担任的官职差不了多少。
而在此期间,刘邦身边的重要亲信、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也跟韩信深谈过很多次。萧何非常赏识韩信的才能,然而刘邦似乎一时之间也顾不上安排韩信的职位。汉军营里前后逃走了十几个人,韩信也打起了退堂鼓,趁人不注意就逃走了。
这一逃,引出了一段“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而萧何出营之时没来得及向刘邦报告,军中便误传“丞相萧何逃跑了”!
后面的故事,我想放在下一篇文章里再讲。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说几句。从去年底开始更新《红楼梦》系列的文章,一开始只是写写其中的人物角色和经典情节,亦或是探寻一些传统文化的印记。当初,我并没有预计过自己能走这么远。如今,《红楼梦》成了我再读古代历史的一个窗口,而这些历史再次读起来,趣味横生。
我想,许许多多的读者也是这样——我们爱《红楼梦》,不仅仅因为它只是《红楼梦》。它,其实是更广阔的的一片天地。
感谢大家的关注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