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黄陵县城西南部40公里的桥山林区,沮河(古称姬水)上游,总面积4358.5公顷。最高海拔1547米,年平均温度9.4℃。公园境内森林茂密葱郁、环境清雅宜人,地貌奇特典型,气候湿润;以黄帝文化为主脉的人文景观资源源远流长,令世人瞩目。公园成立于2002年,2005年经陕西省林业厅批复,建为省级森林公园。2010年10月,通过招商引资由陕西紫来发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2年元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百药沟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药谷”,中草药资源丰富,相传是黄帝播种百谷草木的地方,谷内有中草药200余种,据说药王孙思邈经常在此采集草药,扶救苍生。谷内的“降龙峡”传说是轩辕黄帝出生的地方。“万卷书”又称“内经石”,是当年黄帝与岐伯谈医论道编写落书的地方。十里松廊、蝴蝶谷等自然景观奇特诡异,神奇壮观。“秦直道”从公园西部穿境而过,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在景区南谷有千年古刹、紫峨寺遗址,其大雄宝殿中轴线正好在“本初子午线”上,属于皇家寺院。寺内有开凿于北魏年间的石窟,其佛像造型逼真,唐代“朝阳公主”曾来此降香。临近紫峨寺的孟家台、杨家庄、水担坪、烧锅院等北宋杨家屯兵练军遗址与公园景区相互依托、交相辉映。到公园游玩,既可欣赏自然风光,观赏珍稀动植物,又可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尽情饱览治途文物古迹。
按照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景区的总体定位为依托子午岭桥山的自然风光和独有的黄帝养生文化,打造世界知晓、国内标杆的中华养生源头景区。把桥山自然生态资源与轩辕养生文化相结合,建成国内首个以黄帝养生文化为主题的森林旅游区,陕北最具吸引力户外森林生态养生度假地;国家级养生文化生态示范区。
门票价格: 旺季:100淡季:50
咨询电话: 0911-5402671
邮编: 727307
景区地址: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腰坪社区
黄陵庙,古称黄牛庙、黄牛祠,又称黄牛灵应庙,是长江三峡地区保存较好的唯一一座以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禹王殿为主体建筑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三峡西陵峡中段长江南岸黄牛岩下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矗立于波澜壮阔的长江江边。黄陵庙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黄陵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黄陵庙内的武侯祠坏于1860年洪水,毁于1870年洪水。该建筑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重建黄牛庙的功德而修,始建年代不详。据《东湖县志》艺文志载,明末祭祀诸葛亮于禹王殿内大禹像背后,候像是巾帼英雄秦良玉(1574~1648年)造,清乾隆三十五年(1772年)前便己有专把诸葛的武侯祠了,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重修,清人王柏心在《补修黄牛峡武侯祠并造像记》一文中记载得极其确凿:“……咸丰庚申(1860年)夏,泯江大溢,祠中水深丈许,缭垣尽圯,像亦剥落不全。”故于同治三年(1864年)郡守聂光鉴会同本任金大镛“巳醵金若干,付主者令装治旧像,补完如初,其橼瓦穿漏者易之,其墙石之颓□者□之,丹青庙貌,将悉还旧观……”
同治三年(1864年)补修的武侯祠则被1870年大水彻底冲毁,祠内壁嵌光绪十三年1887年)罗缙绅所撰刻的碑记中有:“光绪二年创高救生船只,沿江上下拜禹庙及武侯祠肃然起敬,因咸丰庚申同治庚午两次水灾倒塌不堪,缙绅目击心伤……。”
武侯祠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罗缙绅重建,原本倚靠在禹王殿左侧台明处,正与禹王殿前檐基本成一条线,基础比禹王殿基低70公分。建筑占地155.6平方米,面阔12.2米,三开间,进深12.58米,四间,穿架式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通高9.6米。
1983年对禹王殿拟定维修方案时,专家们鉴于武侯祠紧连大殿,既破坏了大殿凝重壮观的形象,又妨碍大殿搭架施工,故将武侯祠原物迁建到大殿后东北角,另成轴线。该建筑占地160平方米,祠内表现三国历史故事的塑像和壁画惟妙惟肖,悬挂飘拂的帷幄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座像,再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
无论出生的高低,无论人生的际遇,坚持去做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原本是遵从于内心的一件事,无形之中却可能成就了一件值得载入史册的事。我行走在潭州以及周边的时候,总会邂逅着这样认真的前人和故事。他们有人留下了名字,例如杜甫、韩愈,有人没有留下名字,例如石渚的那些窑工和胡商。我沿着湘江,从石渚来到汨罗,跟在一个认真的唐人身后,读着他的诗篇,想穷游他的足迹,感受他的视角,去还原一个伟大时代精彩的一幕。他的名字叫李群玉,这一天我跟着他仔细观察了石渚的龙窑后,把目光和脚步停驻在了黄陵庙。
他的一首诗,让他成了一个商贸奇迹的伟大观察者
我最先是在李白的诗里知道“群玉”这个名字的,他在《清平调·其一》里曾写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群玉,是《山海经》《穆天子传》里说的西王母住的仙山。
而我比现在更早一点接近过李群玉的足迹时,是在他的家乡附近。
幼年起随外公住在潭州(今长沙),父母调去了朗州(今常德),等我上学的时候,先是去了朗州在父母身边读小学和初中,又因缘际会去了临澧读寄宿高中。那时候,在临澧一中读书的我,还不知道紧挨着临澧的澧县是晚唐诗人李群玉的家乡,它们在唐代都属于澧州。
当我再一次与李群玉的足迹重叠的时候,是在家乡潭州的石渚。1000多年前,他经过了这里,写下了一首对于文人来说非常难得的诗,对石渚陶瓷手工业生产场景观察得极为细致,在纪实的同时高度凝练出湘楚意象,信息量之大让我叹为观止,“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现在被文博界称为长沙窑的这一方天地应该要感谢李群玉的这首《石渚》,他如往常一样认真的写了首行走途中的诗,就成了一个唐人奇迹的伟大观察者。石渚烧制的长沙窑瓷器产量惊人,它经受着人间烟火的淬炼,将美从高雅之地沉淀入了生活美学和市场经济中,畅销国内,也承载着唐文化的风帆走向世界。但作为一种民间草市手工劳作生产的器物,长沙窑几乎没有官方的典籍记录,幸有李群玉细致入微地记录下了它规模宏大的生产场景。无论是精英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络绎不绝往来在湘山楚水中,长沙窑的畅销海内外,李群玉诗歌的广受好评,其实也是湖南经济与文化在中晚唐双双崛起的重要标志。
他认真地行走,把湘楚文化尽情展示在唐诗中
虽然唐代的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子打开了希望之门,在依然讲究门第的时代,李群玉出身低微,他清才旷逸,以屈原、宋玉为师,把勤奋作诗和认真行走作为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别具一种楚风湘韵,深得当时的文人和政要青睐,
经过了石渚的李群玉,最念念不忘的地方还是离石渚约60公里的黄陵庙,它在李群玉的诗作中出现多次,而且是在他写诗上永远的致敬者屈原最后的停留地汨罗江附近。黄陵庙在李白、杜甫、李颀、郎士元、吕温等唐人的诗作中都有出现,韩愈还认为黄陵庙给自己带来转运,曾出资请人重修该庙,立《黄陵庙碑》,向世人介绍了它的来历,“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
如今去找黄陵庙还是颇有些周折的,因为地面的建筑物已然不存。导航软件上对应名字下的地址离实际位置是有不小的偏差,而从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中,也发现它不同时代的位置总有变化。但向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问路,并通过李群玉的诗作印证,还是找到了它的旧址。
我沿着湘江赶到黄陵庙的附近时已是正午,最后一位给我指路的江师傅正蹲在地上吃饭。大概我这样的寻访者并不罕见,他熟练地往我来的方向一指:“你刚经过的地方就是黄陵庙原来的位置,在大堤下来的那块三角区。”我一回头,竟然发现通往江师傅手指的方向,还有两行距离不算长的松柏也在“指路”。烈日下,唐人的脚印和诗篇,带着清凉的微风吹过,我只觉得天地静谧了不少。站在黄陵庙的附近徘徊,看浦口江面,看水中的植物,看远处的船,看流水时空,果然还是应了李群玉《黄陵庙》诗的气质“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1000多年前那个唐人的诗,似乎给今天寻找着路口的我们定了心凝了神,就是这里了。
黄陵庙北约3公里的营田镇有宋代的窑址,还有纪念岳飞的武穆寺,可见这一带其实也曾经是交通、经济与军事的重要节点。黄陵庙是潇湘意象里的重要标志地,娥皇、女英的现世忧伤、湘君、湘夫人的转世传说,在隽永的楚辞和唐诗里,打动了无数人,李群玉集两者风韵于一己之诗作中,他用自己的有限生命带给我们无形的影响。文、图/溪客(专栏作者,插画师,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