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题额“崇福禅伟”,建筑壮丽。现存山门及观音、弥陀、地藏、文殊诸佛殿,并有藏经阁、钟鼓楼等。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藏经阁位居殿前,为他处所罕见。弥陀寺,是规模较大的金代建筑。殿内金代塑像壁画保存完好。福州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岭象峰南麓,距市区约8公里,该寺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初名“崇福院”,建筑规模较小,后遭废圮。
概况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区东街北侧,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观古朴、庄严,门前雄狮端坐,寺内,殿阁五重,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面积23400平方米。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一直至今。
崇福寺,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寺内,金代建筑、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一座历史价值较高的古代寺庙。
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始建于金代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弥陀殿高大宽敞,殿顶绿色琉璃剪边,殿内前檐隔扇、窗棂花典雅、精美,是中国现存的一处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坛上,有“西方三圣”坐像三尊,主像两侧,有胁待菩萨4躯,金刚两尊。这些塑像皆为金代原作,塑法古朴、精美。殿壁,壁画面积达340多平方米。壁画描绘了佛教讲经说法的场面。
观音殿,位于弥陀殿后,是崇福寺内最后的一座殿堂。殿内有塑像三尊中为观音菩萨像,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为明代原作。
崇福寺,存有唐、宋、辽几代石造雕像和不少出土文物,艺术价值极高。
值得一提的是,朔城区崇福寺内有一座珍贵的宝塔——千佛塔。现在,塔身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塔顶在崇福寺。
这座北魏千佛塔曾被日本掠夺,塔顶被爱国人士隐藏,日版战败后将其交还中国,被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佛塔从此身首异处。
北魏曹天度千佛塔,它至今也两岸分存。石塔原存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崇福寺弥陀殿内,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系北魏天安元年(466)宫内小臣曹天度为亡父颖宁、亡子玄明在平城(今大同)所造。 关于此塔,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艺术史学院海因里希·格哈德·弗兰兹教授曾这样评价:“它对我们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和造塔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然而,它的命运也多舛。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朔县后,发现了这座石塔,欲将其掠走。装箱时,被当地老百姓发现,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藏匿起来,但塔座和塔身还是被日军掠走了。后来,塔刹交还给了崇福寺文管所,留在朔州。而塔座和塔身,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交还我国,后被运往台湾,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北魏曹天度石塔身首分离,已有70余年,所幸保存完好。已故史学家史树青先生曾说:“从这一石塔的曲折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祖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侧面,塔身在台湾,塔顶在山西,身顶异处,不能璧合,实在是一件憾事。” 其实,类似的分离,还有许多。它们共同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悲欢离合,令人唏嘘� � -在谈《富春山居图》时说:“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我们也期盼北魏曹天度石塔这一国之瑰宝,能有身首复位、重现真身的那一天,期盼本是同根生的文脉早日相融、接续。
寺内布局
崇福寺一进院正面这座5楹大殿叫天王殿,也叫金刚殿,原来内供四大天王及两金刚,现塑像已无存,辟为文物展览室,不定期搞专题展览。
崇福寺二进院这座面阔5间,进深3间的二层0叫千佛阁。明代以前叫藏经楼,明代重修后阁内周设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阁。千佛虽已不存,但名称沿用至今。正面弥勒佛像和佛后的木制0模型。佛像为铜铸,高约1米,是崇福寺传存的明代作品。后面这座三檐双层0,高约4.5米,结构精巧,造型别致,据传是明代仿唐代这里的大藏经阁式样而作,观赏和研究价值都很高。东西两侧的造像。东边7尊是砂
岩造像,高1米左右,是从朔州南榆林乡旧庙遗址0土;西边7尊为贴金檀木造像,计有1佛4菩萨2罗汉,是朔州西山名刹神应寺遗物。
崇福寺三进院落左右相对的这两座面宽5间的配殿,东边是文殊堂,原内供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西边是地藏堂,原内供地藏二正菩萨和十大阎君,现二堂塑像均无存,辟为文物陈列室。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佛寺惯例,如果东侧为文殊殿,西侧该是普贤殿;如果西侧为地藏殿,东侧应为观音殿。而这里却是文殊殿与地藏殿相对。
崇福寺四进院正北便是崇福寺的主殿弥陀殿,面阔7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约937平方米,通高21米多,其中月台高约2米,大殿净高19米有余。弥陀殿建于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是中国现存辽金时代三大佛殿之一(另外两座在大同和辽宁义县),也是寺院精华所在。弥陀殿的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被誉为“金代五绝”,下面我们逐一欣赏。
正面檐下“弥陀殿”竖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笔法纯熟,字体遒劲,至今已历800多个春秋。
大殿内佛坛横跨5间,设像9尊。“西方三圣”端坐主位,中为弥陀佛,东为观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3尊主像仪态雍容华贵,面部端庄恬静,气度超凡脱俗。主像两侧4尊立像为胁侍菩萨,坛前两隅为0金刚,俗称哼哈二将。9尊塑像共居佛坛,主次分明,高低大小错落有致,组成一个和谐协调的整体。塑像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面容、衣饰仍保持金代原塑风骨,是难得的金代塑像精品。
释迦牟尼佛像
崇福寺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故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又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伟”保存至今。
崇福寺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建筑。寺内金代建筑、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一座历史价值较高的古代寺庙。
弥陀殿内四周墙壁满绘壁画,共计345.75平方米,也是金代作品。画题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讲经说法的画面。
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东尽间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16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释迦牟尼佛像
释迦牟尼佛像
壁画布局采取了“偶像式”而非“叙事式”结构,形成以一个偶像(佛)为中心的对称式组合。根据巫鸿,偶像式表现形式的要义在于,偶像高大的形体和庄严的相貌构成视觉中心,环绕偶像的其他人物也将观者的目光引导到偶像身上,强化了一种“向新式”视觉效果。的确,在观看这些组合图像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正中央高大而庄严的主佛。
释迦牟尼说法图
释迦牟尼说法图
每尊佛像两侧画胁侍菩萨各一,或正视,或侧身,或捧经卷,或持莲花、牡丹,或端宝盘、宝瓶。菩萨花冠高竖,衣裙裹体,服饰华美,精致若绵,珠宝玉石镶于其间,飘带垂于周身,身式微显曲线,似较宋金时期的宫女装束要精致的多,与佛像形成鲜明的对比。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的背光分圆形和圭形两种。圭型背光近似皇室宫扇模样,与装饰富丽的菩萨组合在一起,犹如天宫玉女跃于壁间。背光两隅的小型流云佛坛,非圆非方,自然和谐。其上的五尊坐佛皆拱手合十作听经状,大有“祥云当空,佛居其中”之感。飞天翱翔于画面上隅,或托日月,或托莲花花束,飘带衣饰随之飞舞,姿态优美自如,一派仙境妙趣。
千手千眼菩萨
普贤菩萨
南壁东尽间画佛、菩萨像刘尊,大小相同,皆为座式,分上下两层,各置三尊。佛像下侧皆以清静的仰莲为坛,其背光布满整个壁面。此幅壁画构图之特殊为现存佛寺壁画中所未有。若以绘画艺术而论,似乎主题不够突出,有些平铺直叙。画面上佛尊居上,简洁而素雅,菩萨居下,清逸而秀美。
观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人物造型是壁画上的精华所在。一般来说,高大的佛、菩萨像占据宽广的画面,很容易产生比例失调和呆滞的现象。弥陀殿的壁画无此弊端,极为恰当地描绘出巨佛庄重慈祥、菩萨清逸娴静的神态。此殿内所画的佛像面相圆润,肌肉丰满,双目微向下视,手印挥洒自如。如果与宋画相比,此殿的佛像面相微宽,额部略显扁平,但是与应县木塔塑像、壁画中的佛像相比有诸多相似之处,辽金风韵甚著。(新浪网)
文章均源自互联,精编整理公益分享(我们敬重原创,版权归网原作者所有)
朔州古称马邑,地处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世界交界地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朔州现在最出名的古建是老城内的崇福寺。从火车站向西走不远就看到一处南北向的城墙夯土遗址,墙边新建起仿古建筑群。崇福寺在北侧街边。
崇福寺创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据说由唐代著名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尉迟敬德因被后代奉为门神,得到各界人士爱戴,华北各地也多有寺院由其建造的传说,有人统计竟有30多处。这个传说很大程度上是元明以来民间文学发达和佛教世俗化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家乡的崇福寺自然十分愿意标榜和一代勇将的关系,为自身安全祈福。史书记载尉迟敬德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明显早于现在可知崇福寺的建造时间,民间信仰选择忽视了这一事实。金天德二年(1150年)寺院大修后改名为“崇福禅寺”。
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二进院中间是面阔5间的二层楼阁建筑——千佛阁。它在明以前是寺院里的藏经楼。按说藏经楼阁一般被安排在寺院靠后的院子里,这里却和泽州青莲寺上寺砖石结构的藏经阁一样,被放在二进院。明重修后供奉佛像,更名千佛阁,不过佛像早已不存。稳重大气中透着一丝秀丽。据说根据唐时大藏经阁式样仿造的,是明代楼阁建筑精品。殿中高1米的弥勒佛,东边是几尊砂岩造像高1米左右,西边7尊贴金檀木造像——一佛四菩萨二罗汉,是当地出土或来自其他寺院的文物。
三进院落中央是明代重建的大雄宝殿。两侧配殿东边是文殊堂,西边是地藏堂,内部塑像已不存。按一般寺院惯例,文殊殿对应普贤殿,观音殿对应地藏殿,这里相互对应的却是文殊殿和地藏殿。
四进院核心是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的主殿弥陀殿。高2.4米的石台基上面阔七间的大殿沉稳庄重,长41米,宽22米,高21米,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弥陀殿”竖匾还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原物。为扩大内部空间,大殿也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减柱和移柱法。殿顶上两个高大邸吻矗立,正脊当中的将军塑像神志昂扬,两旁各站一位动感十足的力士,动作舒展,在殿下望去其身形好似空中飞人般美妙。屋脊上的神兽也是威武异常。
大殿精致的门棂窗吸引着无数访客。这些保存完好的金代镂刻透心图案纹样据分辨有15种之多:三角纹、古钱纹、桃白球纹……
来到大殿内部,即进入幽深的历史艺术殿堂。佛坛上是“西方三圣”,全身鎏金的弥陀佛居中,左观音菩萨、右大势至菩萨。主像两侧是谦恭温柔的胁侍菩萨和高大威猛的护法天王。一位胁侍菩萨立像我认为最美,身材修长婀娜,尽显女性柔美,更有趣的是,菩萨的衣着还是露脐装。和佛光寺佛坛上的菩萨服饰十分相近。可见古人并没有多少所谓的“封建”。至少金代艺人心目中,菩萨的美是可以这样的。主佛的华丽火焰式背光高12米,上面还有栩栩如生的伎乐、飞天。东西两座威猛护法天王塑像,极其孔武有力,动作夸张,肢体语言丰富。彩塑的质量大,人们以战袍上的飘带对彩塑做接地支撑。佛坛上的造像群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虽经过明代重装,但保持了金代的面貌未改。佛坛上还有后代供奉的若干小佛。
弥陀殿墙壁上保留着金代壁画300多平米,内容是净土宗说法图。中性化的佛和菩萨面部的小胡须、繁复华丽的服饰和千手观音为三大特色。崇福寺壁画东西两壁的说法图基本相同,主佛结跏趺坐,两侧有菩萨侍立,顶部画飞天。南壁西侧千手千眼观音,立姿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法器,有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东侧三尊佛和地藏、除盖障、妙吉祥三菩萨。北壁的佛、菩萨像有损。整体壁画以红绿蓝为主,色彩绚丽而庄重。
神秘的壁画让人膜拜,慈祥宽容的佛像使人心生向往,佛像和壁画一起烘托起大殿内神圣庄严的宗教氛围。
弥陀殿的建筑、壁画、塑像、棂窗、匾额等金代原物,整体能保存至今,弥足珍贵。进入弥陀殿就是走进800多年前金代的佛教世界,这可是原装的。金代艺术的杰作,确实可以引领现代人进入过去的宗教艺术氛围。
弥陀殿后月台相连的最后一进大殿观音殿也是金代建筑。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屋脊正中瓦楼绿色琉璃瓦上有“天下太平”四字。观音殿内也采用减柱作法,增大了殿内空间。金代梁架上的之字形木构很有特点。佛坛上的贴金坐像观音居中,旁边是文殊、普贤菩萨。现在看到的这三尊明代菩萨都经过重装。
山西著名古建专家柴泽俊主持了上世纪80年代崇福寺的修缮工作。从现在精美完好的屋脊、庄严的殿堂以及保存完好的壁画、佛像等众多瑰宝来看,崇福寺的修缮是比较成功的。在多年的山西访古旅行中,崇福寺的修缮都可以说的上是后来者的榜样。
不舍的向山门走去,才发现院里已无他人。山门被反锁,崇福寺里现在只有我自己。时间已过中午12点半,工作人员应该去吃午饭了,忘了寺里还有唯一的一位访客。
“有人吗?”透过门缝一看,原来是几个中学生想进来参观在叫门。“工作人员不在,我也没有钥匙给你们开!”我回答。反锁大门说明有侧门可以出去,但我竟然也没发现。算了,反正他们下午上班要开门的。我在寺里又转了几圈,最后坐在千佛阁东边的鲜花环绕的椅子上,静静地,看,蓝天上白云流动、听,钟鼓楼上铃铛声声。这样的奇遇让我终生难忘,真希望时间能过的慢点,再慢点。
那次以后,我多次重访,管理人员多了,也就再难有如此奇遇。
崇福寺门外是小广场,南侧是东西两座仿古院落。靠东的是尉迟敬德庙。作为著名历史人物和民间门神形象,朔州人对这位老乡的崇敬是可以理解的。靠西的是马邑博物馆。这里集中了一批早期文物精品,十分值得一观。
作为这座区馆的镇馆之宝,非曹天度塔刹莫属。
原来,崇福寺曾有一座镇寺国宝——北魏千佛石塔,又称“曹天度石塔”,是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献文帝的内侍曹天度倾财祈福、悼念去世亲人,在当时的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建造。石塔与云冈石窟同期,在艺术上有诸多类似特点。如处于对宏法比丘的崇敬,塔座的比丘雕像居中,两侧的供养人合十趋向比丘。供养人服饰为胡人装扮,估计是曹天度的亲属等。曹,西域胡姓、南匈奴山胡姓中均有。曹天度能入宫为宦官,胡人可能性很大。
曹天度石塔北魏天安元年(466年)雕于平城,正是开凿云冈石窟的时期,距今1550年的历史。对这座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雕造地点、纪年和愿文完好的9层石塔,已有多位文史学者考证。塔主曹天度,来自凉州。内小,即北魏宫廷里的宦官。云冈石窟创建者昙曜大师也是来自凉州。曹天度塔的石质和云冈类似,或许暗示其雕刻发愿和云冈开窟的历史事件有关联。而曹天度和昙曜大师本是来自同一地区,相识的可能性也很大。
仿木结构的石塔高2米,有9层,上面密布佛像,其中大像10尊、小像1330多尊,是我国已知现存最早造像石塔,为此后几百年间的各类造像石塔之先河。塔座上的魏碑体造像题记也早已成为名帖。曹天度不见于正史,造像记文字为研究者提供了历史研究信息。可惜的是,抗战期间,石塔的塔身和塔座被劫掠到日本,抗战胜利后才被追回。现在塔身和塔座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只有塔刹被坊间流传的一位名叫丁克成的当地人在抗战时期藏匿起来,20世纪50年代上交地方。这座国宝身首海峡两岸,是一段家国悲喜,是一段国宝传奇。如今残高50公分的塔刹,这珍贵的劫余,已藏之地方文物密室。我们在马邑博物馆里可以一睹其复制品的芳容。
博物馆还有历史、陶瓷、石刻、绘画等展厅,马邑这座边塞要地的历史文化脉络,在此基本可以有大体的了解。塔刹之外,出土西汉雁鱼灯(真品在太原省博,此馆内的是复制品)、辽金石刻尊者像、唐代墓志、辽代经幢等文物均有较大地方历史、艺术价值。
小广场上,几位小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正临摹马邑博物馆的仿古建筑。一个小男孩在认真的画着,这是文明的传承,值得称道。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传统文化遗产需要代代相传,或许小男孩的独特人生就从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