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河南博物院

2024-12-06       1207 浏览

河南博物院1927年创建于开封,1961年随省会迁至郑州,1994年新馆开工建设,1998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院区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群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体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现有藏品17万余件/套,大多数为珍贵文物,其中以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石刻造像等最具特色,是见证和展示华夏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殿堂。原开放有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专题陈列“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宝馆”等。现主展馆闭馆进行功能提升,于西配楼推出“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等临时展览。

河南博物院以“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明”为建院宗旨,以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精心打造公益文化服务品牌,是领略中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增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

天翻地覆,人间正道是沧桑;蓦然回首,我们已经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而将足迹深深镌印在历史的深层——河南博物院自1927年创建以来,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倾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如今,她伴随着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正逐步走向辉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引人自豪,催人奋进。它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将永远铭记史册。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指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韧之始。

然而,这座解放前河南唯一的博物馆,从其诞生之日起,便随着时局的动荡,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四神云气图壁画 该壁画摹绘了一幅光怪陆离、虚幻奇异的画卷,龙、虎、朱雀、怪兽及神山、灵芝、异花、云气等构成了汉代人们想象中的死后世界。此壁画尺寸宏大、文化内涵丰富、绘画艺术高超,为汉代壁画中所罕见;又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墓室壁画。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 。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具有河南地方特点,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从此,河南博物馆名声鹊起,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入。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武则天金简 这不仅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金简,更是迄今发现的武则天所遗留的唯一一件与她本人有关的可移动文物。它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武则天的政治思想、武则天时期的书法、古代投简制度、古代封禅制度等都有重要价值。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立即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曲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然而,正当博物馆有计划、有秩序地全面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

·杜岭方鼎 它被发现之前,郑州商城只是商代早期的一座普通的城市遗址。1974年,它在郑州商城范围内被发现,其规整的造型、大气古朴的纹饰说明只有一代商王才有能力和身份拥有。它就是杜岭方鼎!它的发现,为确定郑州商城是一座商代早期都城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文革10年中,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日月交替,沧桑更迭。历史的车轮驶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带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由于河南省博物馆建筑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突击在郑州兴建的,它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规模、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很难适应今天博物馆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远瞩,决定“八五”期间在省会郑州建设一座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博物馆。1991年秋,根据-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的年代属于殷墟青铜器二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鸟形铜尊。� �整体为一昂首挺胸鸮形。鸮尊生动的造型,配以蝉纹、双头夔纹、饕餮纹、盘蛇纹等繁缛的纹饰,使整件器物显得更为威严狞厉,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罕见的艺术品。

新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成立,是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桩盛事。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这就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玉柄铁剑玉柄铁剑,学术名称是玉柄铜芯铁剑,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墓中,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和玉质剑柄嵌接组合而成,铜质柄芯将玉质剑柄和铁质剑身连接在一起。它是典型的短剑,被誉为“中华第一剑”,其实准确地说,应当称为“中华第一铁剑”。

河南博物院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工作,但由于当时缺泛经验,博物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征集藏品往往是单纯的"网罗珍奇",藏品颇为复杂,而且良莠不齐。

·莲鹤方壶壶是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古人以此器祭神祀祖,飨宴宾客。作为青铜时代极具生命力的一种铜器类别,铜壶的器形不断变化和发展,而莲鹤方壶则是青铜时代承上启下的绝代珍品,也是河南博物院前身河南省博物馆最早的藏品之一。

1930年至1936年间,是旧河南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藏品的征集、整理或在对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关百益先生的带领下,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1923年新郑出土的春秋铜器,1925年11月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等。1934年、1935年又先后征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书画及现代艺术品,从而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个时期拥有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登封县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魏志8种、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铭、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体石经、金代进士题名碑等。正因为拥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全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汉口,存放于法国租界。1938年9月,随着国内形势 日趋危急,存放于汉口的文物又辗转运至重庆,从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坏。而存留于开封的文物,在开封沦陷后,大部分铜器、铁器下落不明。存放于重庆的68箱文物,于1949年11月,由国民党政府挑选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运往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元气大伤,苦心经营20余年的文物大馆,已无精品可言,博物馆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得天时,占地利,重整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迄今为止,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享誉世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窑-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另外,从1954年开始,博物院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同时,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

近十年,随着文物工作的不断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终于重见天日,再现风采。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设,发挥河南文物大省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再现灿烂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厅、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又陆续从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单位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这些文物精品,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颗颗明珠,放射出斑斓璀灿的光华,它必将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无数海内外的观光客。

陈列展览是各项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河南博物院创建伊始,就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民族博物馆"时期的《民族模型展览》,是河南博物院历史上举办的第一次陈列展览。陈列以塑像为主,配合照片,展出古今中外各民族模型。展出后,引起了当时开封各阶层和市民的轰动,"参观者为之途塞"。

1930年至1937的"河南博物馆"时期,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类自然标本的基础上,先后开放的陈列室有13个。如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由于当时的陈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论"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器物堆砌的办法,陈列质量较差,但仍能看出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博物院中的皎皎者。

·贾湖骨笛 这是一支来自远古的笛子,它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节的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是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

1937年,在馆藏文物精品运抵重庆后,开封本馆所属藏品仍继续陈列开放,但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逊色。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博物馆被迫停止活动,直到1940年日伪统治下,把博物馆改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才将原陈列开放。

解放后,河南博物院获得了新生 。1949--1961年间,除举办《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三个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展览数十个,内容多数与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有关。如《从猿到人展览》(1950年)、《镇压-展览》(1951年)、《伟大祖国展览》(1952年)、《青铜器展览》(1952年)、《历代服饰展览》(1954年)、《肃反展览》(1956年)等。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前人在评论汝窑釉色时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说。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口小底大,器身轮廓呈流畅的“S”形曲线。釉面光亮,釉层下配以如隐如现的莲花图案,为汝窑传世品中所未见。

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间,是河南博物院稳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举办展览较多的一个时期。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河南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每天观众如潮,川流不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1963年举办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览》、以实物、图片、绘画、文字等较为系统地再现了河南革命斗争史。1964年,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河南历史陈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历史概况。

"文革"时期,陈列展览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展览被污为"黑展览"而被查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博物院职工还是以高度的责任心举办了几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如《抗大校史展览》、《焦裕禄事迹展》、《林县红旗渠展览》、《洛阳煤矿史展览》等。

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可以说是河南博物院大发展的20年,陈列展览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逐步确立了全国文物大馆的地位。首先于1980年重新恢复了《河南历史陈列》。该陈列在"文革"前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采用了新的陈列设备和手段,使之更趋于科学化和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园地。1981年以来,又先后举办了《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明清书画展》、《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国青铜器展》等几十个展览,观众人数逐年递增,年平均观众达30余万人次。

尤为引人注目是,通过六年多的酝酿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体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来河南博物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展览文物1000多件(套),均属馆藏文物精品,重点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在内容上,一改传统的模式,尽可能地增加了观众参与项目;在形式上,普遍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使观众真正能够赏心悦目;在讲解手段上,配备了电脑控制的自动扩放录音讲解、扩放录像、声控幻灯、感应录音讲解等先进设备,增加了观众参与的一些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文物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

另外河南博物院自创建以来,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如1935--1936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时河南博物馆选送的新郑出土的8件青铜器,在伦敦引起轰动,受到海� ��观众的高度赞扬。70年来,举办和参加的出国展览还有:1980年丹麦、瑞士的《中国珍宝展览》,1985年日本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86年日本的《黄河文明展》,1987年美国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国汉代文明展,1991年法国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亚的《帝王的中国展》,1993年丹麦的《华夏帝王展》,1996--1997年英国、德国、瑞士和丹麦的《人与神展》,1998年的《大黄河文明展》等。通过展览,增强了我们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使更多的海外观众进一步了解河南,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四、从《河南博物馆馆刊》到《中原文物》

有着70年历史的河南博物院,不仅是文物荟萃之地、文化教育的场所,同时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解放后的40多年来,河南博物院人才辈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1929年,殷墟文物进馆之后,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即聘请考古学家关百益为委员,研究考订甲骨文字和各种器物刊印成书。1930年底,关百益先生接任馆长职务,同时成立了研究部,科学研究工作步入正规。据粗略统计,1931-1938年间,河南博物馆出版文物图录和研究著述达一百多册、卷。比较重要的如《伊阙石刻图表》(关百益)、《石华》(关百益)、《殷墟器物存真》(关百益)、《殷墟文字存真》(关百益)、《新郑古器图考》(关百益)、《南阳汉画像集》(关百益)、《河南金石志图》(关百益)、《老君洞石墨撷英》(关百益)、《繁塔石墨撷英》(关百益)、《南阳汉画像汇存》(孙文青)、《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释》(许敬参)、《馆藏石刻整理汇报》(孙文青)、《河南博物馆自然科学汇报》一、二、三册(傅桐生)等。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了地方博物馆的优势。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重视实践,研究人员经常走出书斋,亲自参加文物、标本的搜集和整理。如1935年8月,关百益在汲县山彪镇发掘战国墓;1936年春,孙文青参加殷墟第十三次发掘;1936年9月至11月,许敬参、郭豫才等在辉县琉璃阁进行发掘等。

1936年7月,王幼侨任馆长后,为了"阐扬文化,研究学术",创办了《河南博物馆馆刊》,到1938年3月因日寇入侵而停刊。短短的两年时间,共出版15期,其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真所谓"琳琳琅琅,萃集一堂,遂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观。"不仅能够从中详细地了解到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史,而且还有一批重要的考古学理论、考古调查报告和考古研究论文,直至今天,仍不失为重要的学术参考资料。

建国以后,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40多年中,虽然经受了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考古发掘报告、学术论文数以千计,出版专著目录和普及读物也有几十部之多,比较重要的如《中国陶瓷小品》(河南省博物馆编)、《龙门造像题记》(河南省博物馆编)、《河南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之七)、《中国奴隶社会》(许顺湛)、《汉代叠铸》(汤文兴)、《中原远古文化》(许顺湛)、《夏文化研究论集》(郑杰祥编)、《中岳汉三阙》(吕品)、《河南汉代画像砖》(汤文兴、吕品)、《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文博考古文献叙录》一、二(孙传贤主编)、《汉画--河南汉代画像研究》(周到、王晓)、《河南博物院落成论文集》等。

1977年,由河南省博物馆主办的全国第一家省级文博期刊《河南文博通讯》创刊 ,已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刊名。刊物问世后,很快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1980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并于1981年更名为《中原文物》。20年来,《中原文物》始终担负着向社会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术繁荣的多重使命,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风格的学术期刊,越来越受到文博界的重视,已成为研究史前文化、夏商文化、汉画、楚文化及科技考古等领域的重要园地,并且连续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和中国社科类核心期刊。截至目前,《中原文物》出版发行近百期,发表学术论文、考古报告等2000多篇,并出版了《河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魏晋南北朝佛教学会论文集》、《论仰韶文化》等特刊,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中原大地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面貌。

从《河南博物馆馆刊》到《中原文物》,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河南博物馆数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同时也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累累硕果的背后,有着河南博物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呕心沥血,默默耕耘,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关百益先生,是30年代著名学者,近-古学家,也是河南博物院的奠基人。他知识渊博,著述宏富,于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方志学等皆有很深的造诣和卓绝的创建。孙文青先生,早在30年代,就开辟了汉画研究的新天地,为汉画研究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河南博物馆更是人才济济。诸如许顺湛、韩绍诗、杨焕成、孙传贤、任常中、周到、王瀛三、张维华、汤文兴、吕品等同志,著述甚丰,在国内乃至国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如今,他们有的已年届七旬,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龄,但在文博战线默默奉献,不知老之将至。更为可喜的是,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带领和鼓舞下,涌现出一大批后起之秀,他们不仅有扎实的文博知识,而且善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这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河南博物院美好的未来。

河南博物院辉煌的今天,是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河南博物院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及全体职工的不懈追求,河南博物院将会以更加坚实的步伐,以崭新的姿态、现代化的管理、多功能的服务、优美典雅的环境独领-,为中原大地增添新的光彩。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8号

交通线路:公交车(B1、83、32路、39路、42路、61路、69路、96路)出租车(距郑州火车站约10公里,18分钟车程,车费大致25元)

参观门票:免费(凭有效证件领取)

开放时间:春秋冬:9:00——17:00(16:00停止发票):夏:9:00——17:30(16:30停止发票)闭馆日:星期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

邮编:450002

河南博物院怎么样 值得去吗

河南博物院是一处全方位展示中原华夏文明的特色博物馆,内部收藏了大量的国宝级文物,但是整个博物馆的占地面积不算大,建筑也显得不够气派,但是内在收藏丰富,藏品堪称国宝级别的就有很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河南博物院可玩性解析。

河南博物院被誉为是国内最惨的博物院,原因就是新馆还在建设中,老馆是真的很小很小,基本上半个小时就逛完了,但是相信新的馆舍建立完毕之后,将会又一次巨大的飞跃和提升,特别是在知名度上面。

再说说还有一个惨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展馆之宝,河南博物院也不例外,但是尴尬的是我五一去那里逛,里面的国宝级竟然大多都不在,基本都被借出去展览了,你说是不是有点尴尬。

k2ebs774b4j16t5h6xb1.jpg

当然啦,既然说到河南博物院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一下的,作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早在1927年也就是民国16年就建好了,旧址在河南开封市,新的展馆1998年正式开放。

河南博物院也是有很多珍贵的国家级藏品的,比如唐代时期的武曌金简、商代时期的杜岭方鼎,还有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和云纹铜禁,还有西汉早期的四神云气图等等。

58vy698z6bmgjj0o9o16.jpg

不过话说回来了,虽然老馆展示的藏品不多,不过仍然能感受到博物院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还是有一些珍贵的宝藏藏品有幸见到,比如新石器时代骨笛,比如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玉柄铁剑,比如精美的象牙白菜,比如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的妇好鸮尊…总之,河南这个中原大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辉煌的文明成果是毋庸置疑的,推荐大家过来好好品一品。

umxm806y5va5o3dfiyhs.jpg

不过好消息是今年8月河南博物馆主展馆就对外开放了,有网友表示主展馆几年前就开始修了,修了这么久终于要开放了,甚是欣慰啊。哈哈哈哈哈看到这位网友的留言,我竟然有点想笑,真的是难得啊。

贾湖酒业·河南博物院 | 首款文创小酒来了

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

一位翩翩男子拿起翅骨,把他凿成乐器,面向贾湖,倚树而立,骨笛在唇边吹响,引群鹤飞舞,部落众人皆为神迹,这翩翩男子仿佛是以这种方式回忆过去,链接未来,他总是不停的遥想几千后的人类会在哪里,人们又会怎样和他们互通心意。

zx79y5sck0cwiqiyj0nc.jpg

东方贾湖,叩响人类文明之门

物换星移,瞬息千年。

1979年的秋天,河南省舞阳县小学老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贾湖堤外平整土地,惊奇的发现了散落在地面的石斧,石铲、和破碎的陶片,贾建国猜想这可能是新石器时期的文物,于是他发动学生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上交给县博物馆。

贾建国当时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引出了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贾湖遗址。

d7up0z55rr18539q50h4.jpg

自此,九千年前的乐器——贾湖骨笛,重现风采,当考古人员沉寂在发掘出古老乐器的惊喜中时,还有另一项发现,即将面世。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麦戈文教授联合考证,从发掘的大量陶器残留物中分析研究发现酒石酸成分。

754055b6yvlne25bhmu9.jpg

*贾湖遗址出土文物——双耳类陶器

此前在伊朗发现的大约公元前5400年前的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酒"。贾湖酒的发现,改写了这一记录,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酒要早1000多年,成为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与酒有关的实物资料。

东方贾湖,震惊了世界,此后各大央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各界文化专家纷纷为贾湖文化发声,讲述关于贾湖骨笛和贾湖酒的故事。

2017年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先生在《国家宝藏》栏目中介绍说“古老的华夏文明在此一览无遗,贾湖遗址点亮了早期文明的曙光”。

3rexy800552x03b83a39.jpg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先生讲述贾湖骨笛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先生同样在节目中详细讲解了贾湖古酒的诞生,以及酒文化考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aco76inw86t74125bu61.jpg

*《国宝宝藏》节目——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讲述贾湖古酒

2019年《百家讲坛》名家纪连海教授在某论坛中推介“有笛子的地方必然要有酒,就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里,出土了世界上第一滴酒”。

t69fx08av5h21vx3k916.jpg

*纪连海老师讲述世界上最古老的酒——贾湖古酒

cxqm3qr4dy3272zzk1bv.jpg

一部河南史,半部酒文化

河南是中华美酒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与酒相关的故事一直在河南上演。

y984a1264r86g2dz0zyo.jpg

*蔡国庆父子在《国家宝藏》——贾湖骨笛·前世传奇中

饰演贾湖先民

2017年《国家宝藏》第一季第3集河南博物院,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节目中,刘涛、蔡国庆父子、雷佳音作为国宝守护人,穿越时空,倾情演绎了妇好鸮xiao尊、贾湖骨笛、云纹铜禁的前世传奇。

妇好鸮尊

莫使金樽空对月

d0d290ppa6febvpdd67b.jpg

妇好鸮xiao尊,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之一。鸮,俗称猫头鹰,在商代是“战神”的化身,该件鸮尊,英姿飒爽、雄壮威武,被推选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贾湖骨笛

笛鸣鹤舞流云醉

oy4dnli75j3sjl8t3c6h.jpg

贾湖骨笛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堪称华夏初音,因而被推选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入选国家宝藏珍品系列。

云纹铜禁

酒逢知己莫贪杯

0ac4q7ti4445d6e03psj.jpg

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云纹铜禁除了它华丽的外表以及独特的制作工艺外,它还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因为夏商的灭亡,西周吸取了其酗酒误国的经验,于是颁布了中国第一个禁酒令——《酒诰》,以此来劝诫人们适度饮酒。

莲鹤方壶

一壶琼浆慰风尘

ibgs619wm32te3b8t2y9.jpg

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盛酒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此壶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杜岭方鼎

笙歌鼎沸尽欢颜

549f49hg8j476lwwc8t8.jpg

鼎,不仅是食器,也是国之重器。杜岭方鼎,器身装饰有兽面纹和乳钉纹,形体硕大,铸工精细,它的出土是商王建都郑州的佐证。

q00091sm096g1rcsoxyv.jpg

*刘涛在《国家宝藏》——妇好鸮尊·前世传中饰演妇好

可以想象,千年之前在中原这片气候湿润的土地上,植物茂盛,动物相互追逐奔跑,先民们狩猎采摘,繁衍生息,丰收之时,人们围着火把,吹着骨笛,在火堆边载歌载舞,美酒助兴。

agrs38b87q34q0wi2i7p.jpg

*雷佳音在《国家宝藏》节目中演绎云文铜禁·前世传奇

3g5uq846w4o6hn63h4kd.jpg

遵循古法 贾湖古酒 重放光辉

时光流转,从陶器到青铜器,从契刻符号到成熟文字,从祖规进化成礼制,酒的故事,前行未断。

“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在贾湖这片拥有九千年酿酒基因的土地上,几乎人人都会说两句关于酒的顺口溜,酒的基因已经印刻在了每一个贾湖人的骨子里,贾湖酒业就坐落于贾湖遗址附近。

0sj1xwvrtsp46upqb6mt.jpg

为续写贾湖文化九千年古酒传奇,贾湖酒业始终坚持手工酿制工艺,历经77道工序,赋予产品丰厚的酒体,原酒储藏均使用中原地区十分罕见的历史文物——百年木制酒海,独特的酒海贮藏,令原酒自然缓慢老熟。

y796596295e0pty8dxz2.jpg

92073q423f89c6f7r5zq.jpg

贾湖·中原味道·国宝系列版 限量发行

世界美酒之源在中国,中国美酒之源在贾湖,无论是《国家宝藏》向世人逐一揭开贾湖的神秘面纱,还是九千年后的七音笛声荡起对贾湖文化的畅想,贾湖文化一定会伴随着中原——这个屹立于中华大地的谦谦君子,一路前行,让更多人来领略到中原大地的文化瑰丽与灿烂。

而在国潮文化盛行的今天,作为以“传承9000年酿酒文化”的贾湖酒业,拥有着这一独特的文化地缘优势的白酒厂家与河南博物院缔结为战略合作伙伴,是情怀,也是使命使然。

eav0d10703328wqjh2rn.jpg

*贾湖酒业与河南博物院签约仪式

2020年,通过对华夏古酒文化故事研究与河南博物院典藏文物代表相结合,双方几经推敲、甄选,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符号,共同开发文创联名版产品“贾湖·中原味道·国宝系列版”,在传递中原文化的独特神韵的同时,将白酒与文物结合,跨界打造国潮IP,也使得河南文化不仅厚重,更显鲜活灵动。

7zw0i9lp2ra950ech8qz.jpg

“贾湖·中原味道·国宝系列版”新品共发布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莲鹤方壶、杜岭方鼎五个元素,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又于常规的白酒香型之外,开创出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原香型白酒”。

50°中原味道酒的酒体经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酒协协会双重认定“双料国家级”白酒评委王永亮大师亲手调制,并于2019年被中国酒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评定为最高奖项“酒体设计奖”。

0yi82hxuibm1cb54v6e3.jpg

贾湖·中原味道·国宝系列版酒水同样采用此酒体,以文化馈飨消费者的同时,同样以优质的酒水让大家品尝到独特的好酒味道。在河南这片经历9000年文化浸润的大地上,原汁原味的“原香”酒,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原始余味的追寻。

3yty6zfvhy4quf870jk0.jpg

无论文创爱好者,还是喜欢好酒的品味人士,抑或为选取馈赠好友礼品而苦恼的朋友们,贾湖·中原味道·国宝系列都将是不二之选。

河南博物院攻略
河南博物院怎么样 值得去吗
河南博物院怎么样 值得去吗
河南博物院是一处全方位展示中原华夏文明的特色博物馆,内部收藏了大量的国宝级文物,但是整个博物馆的占地面积不算大,建筑也显得不够气派,但是内在收藏丰富,藏品堪称国宝级别的就有很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河南博物院可玩性解析。
贾湖酒业·河南博物院 | 首款文创小酒来了
贾湖酒业·河南博物院 | 首款文创小酒来了
贾湖酒业·河南博物院|首款文创小酒来了: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一位翩翩男子拿起翅骨,把他凿成乐器,面向贾湖,倚树而立,骨笛在唇边吹响,引群鹤飞舞,部落众人皆为神迹,这翩翩男子仿佛是以这种方式回忆过去
平顶山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平顶山分院)临时闭馆
平顶山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平顶山分院)临时闭馆:为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工作,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平顶山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平顶山分院)自2020年1月24日(除夕)起暂时停止对外开放,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