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桥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郑园村王家墩湾东北侧的河港上,始建于明代,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2011年该桥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张公桥
年代:600多年
保护级别:市级
乐山市主城区清风街,得名于竹公溪旁白岩山“白岩三洞”之“清风洞”,白岩山,又名蕴真洞,为乐山古代名胜。《乐山县志》云:“天马云龙,异常秀丽。”以清风、白云、朝霞三洞最有特色。白岩三洞内,现存碑刻约40余通,其中宋刻15通、元刻1通,清刻3通,是研究乐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清末光绪井研人王秉安于清风洞题《游白崖三洞》诗:“洞天三五悉玲珑,北宋名贤謦欬通。公望丹铅余故地,老泉父子景流风。云霞傲世宜高士,笠屐嗟予已老翁。遍插茱萸还醉酒,铜琶谁唱大江东。”
乐山市主城区清风街上的美食增加了这条街的人气,各种类型的美食应有尽有,三鲜米线、过桥米线、牛肉米线,米线晶莹透亮、柔软绵长,有筋骨而不断,细腻滑爽,汤浓味足,口感极佳。
清风街上的中餐饭店也是小有名气,有粉蒸牛肉、萝卜烧牛肉……特别是竹筒蒸菜,鲜香甜美的竹子搭配新鲜的时令蔬菜和肉类,经过纯净水的蒸煮,里面的食材充分吸收竹子淡雅的清香,锁住了原汁原味,令口感更佳。此外还有老字号的麻辣烫,莴笋、土豆、鸡肉、鸡爪……各类荤素切成小块串在竹签上,煮在精心熬制的麻辣底料中,色泽鲜亮,十分诱人。
乐山市中心城区张公桥街,因张公桥而得名。张公桥为旧时古城通向成都的城北要津,始建于明代,现桥为清代康熙年间重建,是乐山古城现存最大的一座石质拱桥。该桥占地面积261平方米,为红砂石三孔结构,横跨竹公溪,东西走向,桥长34.7米,宽8.5米,高10.9米,桥拱跨度8.8米,拱高5.1米,宽7.5米;桥墩高4米,宽0.9米;桥栏高1.1米。1998年3月,该桥被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扩建,桥面总宽为24米。如今,该桥仍发挥着城市交通的功能。
张公桥,因张能鳞修建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张公指张能鳞,字玉甲,号西山,大兴人(今北京市),顺治四年进士,顺治十八年任上川南道道台。
据清康熙六年成书的《嘉定州志·桥梁》记载,张公桥修成于康熙初年至六年(1660)之间。同时,在石桥上“架木覆以屋”建有“廊屋”,俗称“桥楼子”。据民国二十二年《乐山县志》记载:“张公桥,竹公溪水入江处溪上有桥,今圯,此入省大道,往来如织,水滢洄湍,民甚患之,大参张公鳞桥于其上,期月又圯,公乃稍迁址,伐石具材,大为结构,数月工成,壮丽坚致,可垂永远,名曰张公桥,颂大参之功也。”张能鳞为官嘉州颇有功绩,故老百姓将桥命名为“张公桥”,既有纪念感激他主持修桥之功德,又有颂扬他为官嘉州政绩显赫,以“垂之永远”之意。
但是对于一个个“吃货”来说,张公桥美食街就成了凡到乐山必打卡的“美食圣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乐山城区张公桥好吃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麻辣烫、钵钵鸡、烧烤……乐山本地的特色美食琳琅满目,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字号“五通桥黄娘钵钵鸡”,门店外面总是挤满了人。莴笋、土豆、藕片、鸡肉、鸡爪……各类荤素切成小块串在竹签上,浸在用鸡汤精心熬制的底料中,上面一层红油,撒上一把白芝麻,色泽鲜亮,十分诱人。端上一盆钵钵鸡,有荤有素,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味随意挑选。这条美食街有着太多不同特色的美食。烤鱼、烧烤、乌鱼汤、跷脚牛肉、干锅……各种美食应有尽有,不愧是乐山美食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