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古戏楼,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记录着戏曲数百年的兴衰沉浮。历尽沧桑的古戏台,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也是一座座戏曲博物馆。常州现存7座古戏楼,分别是万绥东岳庙戏楼、礼嘉戏楼、横林顺庄戏楼、西夏墅梅村戏楼、阳湖县城隍庙戏楼、杨氏家庭戏楼和横山桥白龙庙戏楼。
万绥东岳庙戏楼是东岳庙的附属建筑,现存建筑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2003年又原样整体修缮,戏楼座东朝西为砖木殿宇式结构,平面呈凸形,外形是大屋顶,正台屋面采用横梁架设向外延伸屋檐,梁椽起翘,高出屋面,发八角台顶。后台三间通阔14.5米,进深五檩4.6米,高7米,两侧是化妆间,后台柱础为明代石础。前台面阔6米,进深五檩5.6米,顶高7.2米,台高2.3米,台前檐柱高达5.5米,左侧另架子台,供乐队演奏,舞台和乐池都面对观众,在古戏楼中是独一无二的。
礼嘉戏楼
礼嘉戏楼位于常州武进礼嘉中学西南角。又名“五云楼”,原为烈帝庙(已于1957年拆毁)附属建筑,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又修复。戏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殿宇式建筑,上下两层,台面高2.3米,平面呈凸字形。前台三窄间,通阔5.7米,进深五檩4.5米,脊高7.3米;后台三间面阔10米,进深六檩5.7米,台顶画梁斗拱,中绘藻井,建筑面积占地83平方米。
礼嘉戏楼的板壁上发现了大量清代、民国年间戏班在演出时留下的剧目和幕表。1953年,礼嘉烈帝庙戏楼上发现了昆剧“瀛凤班”保存在墙上的昆曲剧目《绣襦记》,推翻了“昆曲不上庙台”的旧观点,礼嘉戏楼也因此载入《中国戏曲志》。
顺庄戏楼
顺庄戏楼位于横林顺庄东岳庙,系清代建筑,1993年重修。戏楼坐南朝北,面对东岳庙大殿。戏楼平面呈凸字形,系砖木结构。凸出部分为前台,歇山顶,飞檐翘角,前檐及左右两檐的木枋上用斗拱部件支撑屋面梁架,屋顶双龙吻春。前台面宽6米、进深五檩4.4米、脊高9.3米、台面高2.3米;后台三间,硬山结构,通面宽9.2米、进深六檩6.4米、顶高8.5米。戏楼台口正上方原有横匾两块,是“为我苍生”、“凤凰来仪”。台上两侧石柱上挂有对联一副:上联为“为善不倡,祖有余殃,殃尽必倡”;下联为“为恶不灭,祖有积德,德尽必灭”。
西夏墅梅村戏楼
西夏墅梅村戏楼始建于宋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建。同治二年重修。2004年12月按原貌修复。戏楼系真武庙(东林寺的前身)附属建筑,楼坐南朝北,上下各三间,砖木结构。立柱下为明代石墩。戏楼呈凸字形,风格古朴。
阳湖县城隍庙戏楼
阳湖县城隍庙戏楼位于市区青果巷东首原新坊桥小学,戏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光绪二十二年(1896)对戏楼进行修缮。2013年重修。戏楼坐南朝北直对阳湖县城隍庙大殿(1998年被拆除)。戏楼为歇山顶二层木结构,下层由麻石方柱四根支撑,内外三面皆有木雕。台口呈“凸”字形,柱头梁架有斗拱承托,布置华丽。上屋后台为子楼三间,下层作出入口,有砖雕门框“歌舞”、“升平”题额各一方。古戏楼屋脊一对鱼龙和一对青龙,栩栩如生。刻于光绪二十二年的《阳湖县增修城隍庙记》石碑,嵌于戏台楼下东墙,上载“戏楼特高,春秋致祭,作乐以娱神。复取古今忠孝节义故事俾梨园子弟演之”。
杨氏家庭戏楼
杨氏家庭戏楼位于东下塘75号,晚清杨永盛始建,古典庭院建筑。杨是江苏现存唯一的一个家庭戏楼。戏楼为亭阁式木结构,楼分上下二层,通高4.9米,� ��4.2米,进深3.2米。三面临空,平面呈正方形,为四坡顶清式建筑,坐东朝西,挂落等木制附件上均有雕花。楼的东面砌有封火山墙。楼上另三面均有窗。楼下西面开有小门,南、北均有长窗、小天井。是江苏现存唯一的一个家庭戏楼。2013年进行了戏楼的防漏加固。
横山桥白龙庙戏楼
横山桥白龙庙戏楼是白龙庙的一部分,戏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殿宇式建筑,楼分上下二层,台面高3.5米,前台面宽8.2米,进深6米,台口上方悬挂匾曰:“大地阳春”。
除东下塘杨氏戏楼尚未修复外,其余6座戏楼均已修复完成。据专家介绍,常州古戏楼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为中国戏曲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2006年6月5日万绥东岳庙戏楼、礼嘉戏楼、横林顺庄戏楼、西夏墅梅村戏楼、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和杨氏家庭戏楼以“常州戏楼群”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