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博物馆的前身是巴林左旗博物馆,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部,占地面积达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是自治区一流的辽代皇都博物馆。博物馆外形设计由赤峰市原市长高延青绘制草图并亲笔题写馆名、赤峰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博物馆的外形是以辽祖州石房子为原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正厅8根汉白玉柱子代表契丹八部;横梁汉白玉浮雕是辽代佛教的一种妙鸟;直径2米的馆徽是镇馆之宝契丹银币的造型,银币上面刻着“天朝万岁”四个契丹大字。馆内结构由展厅、文物库房、标本室、办公室、资料室、图书馆六部分组成。该馆收藏着全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富河文化”遗存和辽代历史文物15000件、标本近10000件,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契丹人认为天是人世间万物的主宰者,辽太祖自称“受命于天”,纪年有“天赞”、“天显”之称,寺庙有“天雄寺”之名,以示天助雄武。国有大事必先祭天,皇帝出猎也要祭天。主要源于契丹人最初对萨满教的信仰,因而祭天、祭山、拜日以国俗礼仪的形式流传下来。
辽建国后,大量中原汉族涌入,统治者兼容并蓄,佛、儒、道、萨满诸教并重。特别是佛教,不论在契丹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中都尤为盛行。辽朝统治区内,规模宏大的宫殿与寺院数量众多,造像、法器等也大量出现。自辽中期后,佛教寺院香火更加鼎盛,自契丹贵族至平民百姓,皆大兴佛事,佛教逐渐渗入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后期更是达到了崇佛的顶峰。
泥塑罗汉像
201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辽上京联合考古队在巴林左旗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西山坡是辽上京皇城西南的一处自然高地和全城的制高点。西山坡佛寺遗址出土大量泥塑佛教造像和铜钱,还有石像、石经幢残件、石雕残块、陶瓷片、铁器、铜镜、木炭等,以及大量砖块和部分瓦当、筒瓦、板瓦、滴水等建筑构件。根据考古发现的遗址和遗物,可以确认西山坡是一处辽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遗址,是当时辽上京城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这六尊泥塑罗汉像为1尊立像5尊坐像,立像高1.1米左右,坐像高70多厘米,罗汉像圆顶光头,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身上涂有彩绘,纹饰线条流畅。当时出土的大部分是残片,在实验室经过两年多的修复,才得以复原,非常珍贵。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12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
灰砂岩鲜演大师圭形墓志
墓志上圆下方,边长63、宽37厘米,略显楔形,顶端厚3.5、底厚5厘米。两面铭文,下有碑座。全文28行,满行35字,共857字。鲜演大师是开龙寺高僧。俗姓李,是怀州,今巴林右旗幸福之路人,祖籍甘肃。自幼受母亲的教诲,长大以后,受到同乡太师大师的器重,并跟随太师大师来到开龙寺出家为僧。辽道宗时期经常出入宫中与道宗皇帝一起切磋华严,鲜演大师撰写的《华严悬谈抉择》已经载入了中国佛教,是辽代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
辽上京南、北塔
辽代境内“城邑繁富之地,山林河域之所,鲜不建于塔庙,兴于佛像”。我国北方古代著名佛塔、佛寺多为辽朝所建。现今辽上京遗址附近仍然保存的有数十处。其中辽上京北塔、南塔,以及真寂之寺等规模较为宏大。从中可见辽代对佛教的推崇。
辽上京北塔
其建在辽上京遗址以北两公里的一座山头上,故称北塔。距离辽上京南塔约12公里,为六角五层密檐式砖塔,现高15米。
1990年对辽上京北塔进行维修,维修时在第五层檐平面中心位置发现天宫。从天宫中发现三个木质小塔,其中一木塔中有琉璃舍利瓶,内藏舍利子48颗。另外还有鎏金经筒、铸铁镂空器座、八个白瓷小碗、一只白釉小瓷碟,碗和碟中盛有:“槟榔、芸香、沉香、荜拔、五灵脂、石膏、琥珀、白芸香”等珍贵的香料和药材。此外,还有铜净瓶、三幅反映佛教故事绢画共计18件文物。
辽上京南塔
位于辽上京遗址南7公里处的土龙山上,塔为八角七层密檐式砖塔,现高25.47米。原塔四周四隅镶嵌有各种佛像、飞天、供养菩萨等装饰,中下部分设有八大灵塔。塔身浮雕佛像原有84尊,1991年维修,仅存21尊,塔身西北面有佛与道士并排的造像。
南塔浮雕道教石人像:辽代,高91厘米,宽43厘米, 揭取于辽上京南塔。由红砂岩雕制,高浮雕道教人像。头上饰球型发髻,面容端庄,在领下有三络长鬓。上身穿开领长衫,长袖自手臂绕下。下身穿长裙曳地,屈膝坐于高台之上,脚踏一朵祥云。右手作“说法印”,也称“说法相”。这件镶嵌于佛塔的道教人物,其手势造型又与佛教有关,是佛、道的交流与融合的产物,可谓辽代“三教合流”的反映。
真寂之寺
真寂之寺东向横列三窟。位于中窟的是主尊佛释迦牟尼佛的涅槃造像。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是头南脚北,面西背东。真寂之寺中窟供奉释迦牟尼佛涅槃造像中佛祖是面朝东方的。真寂之寺是辽代契丹人依山就势开凿的石窟寺,契丹人崇东尚左,以东为尊,因而辽代石窟真寂之寺释迦牟尼佛的造像也自然是面朝东方了。
1974年,修缮庙宇的时候,在中窟门楣上方发现阴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正好和中窟石雕涅槃像“寂灭”、“圆寂”相合。
南北二窟分别供奉“华严三圣”,主尊是释迦牟尼佛之法身大日如来,左、右胁侍文殊菩萨坐骑青狮、普贤菩萨坐骑白象位列两侧。
石窟寺前是清代巴林二旗扎萨克所建的喇嘛庙善福寺。
“真寂之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善福寺”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厅精品文物赏析
迦陵频伽纹铜镜
辽代,直径23.5厘米。铜镜为形,拱形钮,宽边。钮基为菱花纹。铜镜上有一对人形、鸟翼、凤尾的迦陵频伽纹饰,其头戴佛冠,手捧乐器。中间有祥云环绕。两迦陵频伽一个吹笙,一个打拍板,两者相互配合演奏。铜镜整体较薄,做工精细,花纹别致。辽代从耶律阿保机时起便信奉佛教,至圣宗、道宗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达到了顶峰阶段,佛教艺术也出现了高潮,铜镜上的这种纹饰显然是受佛教题材影响的结果。
象牙圆雕佛立像
辽代,高7.2厘米,宽2.4厘米,厚1.7厘米。立姿,螺发,长圆脸,头上戴冠,身披袈裟,双手在胸前捧念珠,作闭目默念状。
来源: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 视觉赤峰
编辑:吴迪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巴林左旗融媒体中心》官方
辽上京博物馆与您相约
第四届中国契丹辽文化节
助力文旅融合
第四届中国契丹辽文化节于9月28日盛大启幕,辽上京博物馆助力文旅融合,特开放夜场展览。自2020年9月28日至2020年9月30日,本馆开放时间调整为9:00—21:00。
辽上京博物馆展览包括契丹王朝展、契丹壁画展、契丹信仰展、契丹墓志展、契丹葬俗展。
契丹王朝展,以契丹的祖源、草原第一都、祖陵祖州、澶渊之盟后与宋朝的关系,以及契丹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四时捺钵作为重点阐述内容。
契丹壁画展,以巴林左旗出土的辽墓壁画为重点,通过出行、宴饮、娱乐等题材,展现辽墓壁画的盛衰演变及艺术特色,从中管窥辽代的社会生活和民族融合。
契丹信仰展,围绕契丹民族的宗教信仰,立足于辽代宗教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以辽上京地区的寺院为重点,展示一个宗教文化交融繁盛的朝代风貌。
契丹墓志展,以辽上京地区出土的多方辽代墓志为基础,展示了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契丹葬俗展,以辽代的特殊葬俗为文化背景,重点展示棺床小帐、金属面具、真容偶像木雕等多具特色的殓葬方式和葬具,表现契丹民族在建国之后逐渐接受汉文化影响,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葬俗习俗。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共同提高的大家庭。早在数千年以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长期进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契丹族属于鲜卑的一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学习中原文化,学习中原王朝制度,并融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民族发展上保留特有的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分开管理。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留自己的文化。辽代的一系列改革和措施有力地促进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
稿源: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