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淮安慈云禅寺

2023-07-17       969 浏览

慈云禅寺位于清江大闸南侧,原名“慈云庵”,是江淮地区著名的寺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被顺治皇帝敕封为“大觉普济能仁琇国师”的玉琳法师南游到清江浦的“慈云庵”,八月十日趺坐而逝。康熙颁诏厚葬,重修“慈云庵”并建“法王塔”。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世宗胤禛下诏在“慈云庵”原址新建,改“慈云庵”为“慈云禅寺”,并亲题匾额。

当时的“慈云禅寺”占地二十五亩。门前照壁,左右分别有“春霭慈云坊”和“泽溥万方坊”两座牌坊。五重殿宇,华丽壮观,寺内遍植苍松翠柏、名贵花木,四季溢香。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与四十九年(1784年)两次南巡,均入寺瞻礼。咸丰十年(1860年)捻军攻入清江浦,慈云寺被全部焚毁。

同治元年(1862年),慈云寺得以复建重修,历经二十年才恢复旧貌。复建以来,该寺一直处于半寺半衙的状态。同治年间,李鸿章的淮-运局设于寺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地方士绅在寺中办“浦惠粥厂”赈济灾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提督刘永庆于寺中办“江北警察员弁学堂”,后复设警察分局。

民国七年(1918年),“慈云寺”的“大雄宝殿”再次毁在大火中。连年的战乱,加上水、旱灾祸相继,后又遭日寇入侵,寺院从此一蹶不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国佛教协会淮阴支会成立,会址即设于寺内。解放前,寺内还举办过“大成-”(儿童慈善学校)。

解放后,“慈云寺”由淮阴花纱布公司及五金公司先后占用。1986年,省政府批复同意将“慈云寺”修复开放,列为省重点寺庙之一。

从1990年冬开始,“慈云禅寺”开始了全面修复,历时四年,终于对外开放,重现昔日庄严雄伟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