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玄武灵台景区

2023-07-19       1202 浏览

海池河畔的“玄武灵台”景区,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这是兴化城内最具规模的一处人文景观,拥有七百多年历史。

据史籍记载,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为防御金兵和刚崛起的蒙古兵等北方军队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岛和河道开挖的积土,围绕县衙署四周筑成长约3.5公里的土城和东南西北四门以及四座水关,并在县衙以北的土城南侧构筑高台;根据五行方位及其对应“四象”中的玄武(神龟),将此台命名为“玄武台”。同时,在“玄武台”上建成寓意“攻占防守”且与淮河一衣带水的“襟淮楼”。元时知县詹士龙于此读书,故又名读书楼。

1538年,知县傅佩开辟玉带河引水入海池,为巩固城防重修此台,并改名拱极台,台高6米,长16米,宽15米,占地约1300平方米。正门有石刻“拱极”两字。东西两侧各有圈门可以出入,东面平台为昭阳书院,天井北三间为纪念屈原的屈子祠。西过月洞门为绿波亭,,亭北为海光楼。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秋,驻守扬州的抗清英雄史可法与其义子副将军史德威赴兴化督查城防,登临“拱极台”察看地形,将“襟淮楼”改称为“海光楼”,并即兴题“海光楼”匾额悬于楼上。清代避圣祖玄烨讳,曾改名元武台,1686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馆于此。

“玄武灵台”景区在南宋初具规模,至清末民初,特别是明清时代,修建、扩建多达10多次,先后增建了遗爱祠、景贤祠(后改屈子祠)、昭阳书院及碑堂等建筑,受到历代文人雅士及各级-100多人的讴歌和赞颂,由此产生了大量诗文作品,其中诗歌100多首,碑记10多篇,赋3篇,词8阙,序(跋)文8篇。同时更产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俞麟年组织的文人“雅集”的《拱极台唱和集》和《兴化拱极台志》诗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极大地丰富了“玄武灵台”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使其成为与扬州平山堂、高邮文游台相媲美的苏北、苏中重要名胜景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