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和蜜饯店旧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鼓楼街。建于清,坐北朝南,为西式立面和传统木构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南侧临街,入门为大店堂。后部置内天井,藉以采光。后墙东侧开一门通往后部。天井西侧设木质双折楼梯通往二层,二层走廊围绕内天井而设,靠内天井为宝瓶式栏杆。二楼内部被分为多个房间。三层亦有楼梯上下,走廊形同二层,略宽,靠天井为直棂栏杆。三层天井后墙上开一椭圆花窗。三层内部亦分开多个房间。旧址屋面为不规则歇山顶,并有后建老虎窗。
旧址南立面采用西方装饰主义风格,装饰构件采用折中的、较简朴的直线,硬边形状,强调了几何体量。窗外侧壁上塑有“南北果品罐头茶食,蜜饯海味各种酱酒”对联,底层门口上方塑有“五味和”三字。
“五味和”创办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原是宁波慈溪商人杨正裕和同乡冯佰桢等合伙开办的“五和”蜜饯店。清末书法家梅调影在“五和”间增“味”字,寓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五味和旧址为温州老字号商铺,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2005年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温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民国
公布时间:2005年8月26日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保护范围:东、西、北以现有围墙为界;南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2米为界。
建筑控制地带:东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20米为界;南、西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10米为界;北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35米为界。
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原为云岭陈氏祠堂。作为陈氏宗祠,是昔日陈家宗族聚会、议事、开祠堂祭家法及祭祖的地方。
1938年8月新四军进驻云岭后,开明的陈氏族人,将祠堂成为新四军大礼堂,从此陈氏宗祠为抗战作出了贡献,为中国革命的书写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如今这里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参观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军部大会堂是必须要去瞻仰的革命纪念场所。
陈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祠堂规模宏大、壮观,建筑面积占地2221平方米。应该说,凡中国古代的大宗祠有的格局,陈氏宗祠的建筑构件、建筑艺术特色、门窗天井的透气风格、雕梁画栋及斗拱栏杆等细部基本都包涵概括。也是泾县保存最大最好的祠堂之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祠堂为前、中、后三进,砖木结构,第一进正中设有一排木栅门,厅中有白色石柱两根,衬枋上雕有文曲星、武曲星,笑迎文人雅士,震慑门厅孽徒。祠堂正大门配有一对石鼓,左右两边侧门各安一副骑马石;门厅上方镌刻篆“福、禄、寿、禧”四个大字,夺目怡人;在上是清著名书法家赵绍祖墨宝“陈氏宗祠”白底黑字的巨型祠匾。
门厅后面设有一口大天井,天井四周木柱衬枋上的木雕青狮、白象、天神、人仙等。他们似行似坐,似立似蹲,各持其宝,各施其法、各展其威。中进大厅左右两侧水磨花砖墙上镶嵌着南宋大家朱熹题写的四个木雕大字,赫赫醒目,气氛庄严肃穆。
最后一进是两层楼房,前面有天井、水池。水池上有一座石拱桥,楼房底层的屏门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和戏曲图案,默默地叙述着祠堂文化。整个祠堂三进由低向高,寓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意。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迁至云岭,这里即作为新四军大会堂。军队召开大型会议,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是举行军民联欢和战利品陈列展览的主要场所。
1939年春,周恩来曾在此给新四军指战员作过重要报告,强调新四军要“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陈氏宗祠的后进辟有“新四军在皖南”陈列展。
陈氏宗祠经过几次大修保护,其中最闻名的重要一次维修要属二十年代初,北洋政府时期。
当时,祠堂出现了整体倾斜,面临倒塌。陈氏家族请来四乡八邻的木匠,陈家大老爷有言在先,不动一砖一瓦,谁能“扶正”陈氏宗祠,赏银300大洋。几十个木匠跃跃欲试,迟迟不敢动手。
当时有位木匠叫罗桂志,家住离祠堂约三华里的丁家山村,老家湖北黄梅县人,从小在家拜得名师学过木工手艺,经过勤劳苦学,细心钻研,木工手艺超群,二十岁下江南,起先在青阳木镇做了两年木工,后来来到云岭丁家山开始了木工生活。罗木匠除修建房屋,配置家具外,还承接一些亭台楼阁的建造。罗木匠的木工技艺也越来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
面对摇摇欲坠的祠堂,罗木匠经过实地勘察,认真比对,胸有成竹,当着大伙人的面,自告奋勇声称自己有能力建正祠堂。木匠们投以怀疑的目光,对这位身材矮小的罗木匠既好奇又羡慕。陈家大老爷要求在场的族亲及木匠见证,不动一砖一瓦建正陈氏宗祠赏300大洋,若要损坏墙体和木柱,碰碎砖瓦不仅得不到赏金,还要加倍处罚。罗木匠不慌不忙,从容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
第二天罗木匠就请来十几个民工,上山砍下几根大檀木,由民工集体抬下山。同时准备了几根30至50多米的粗麻绳,扶正那天,罗木匠在墙体外埋好檀树桩,从墙体窗户引进,用绳索拴紧祠堂梁柱,在另一头安装好撬棍,罗木匠喊着1、2、3开始,木工用力拨动撬棍,只见倾斜的祠堂在抖动,不一会儿,墙体的中线指标到达指定位置,祠堂建正了!祠堂外响起一遍遍欢呼声,人们奔走相告,纷纷称赞罗木匠创造了奇迹。陈大老爷高兴得手舞足蹈,指示手下大办酒席,以示庆贺。
喜宴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罗桂志木匠被安排在一席最高位就坐,大伙频频向他敬酒,称赞罗木匠技艺超群,名不虚传。罗木匠对陈大老爷的盛情款待感慨万千,当场表示,我只用木匠手艺做了我应该做的事,300元大洋我罗木匠分文不收,由陈大老爷留着,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穷困户、灾难户,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罗木匠的慈善义举、慷慨解囊,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罗木匠不仅品德高尚,技艺超群,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后来罗木匠名气很大,他在云岭村开设了一家木匠铺,带过不少徒弟,他请雕刻师傅专门刻制了一方铁印,凡是罗木匠承包的工程,都要他亲自放样,填好尺寸,盖上大印,交手下施工,谁出了问题就由谁负责。
罗木匠因病逝世于解放初期,安葬于南陵县烟墩乡,他育有一子也做木匠,现已去世,目前两个孙子还在云岭居住,仍然从事木工手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幸福而安逸的生活。
(作者系泾县政协文史委特约撰稿人,《绿色泾县》编辑部专版责编。本文图片由尹建生提供)
转自: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上午8时许,一路奔波经新修还未竣工的泰肥旅游公路骑行至剪云山景区,本打算熟悉一下6:I6山地车赛路线,然没有向导只好作罢,有失必有得,在改变骑行路线环山至长清万德的起始不远处,偶遇7450兵工厂旧址,实为一大幸事。初闻潮泉剪云山中的7450兵工厂还是两年前听一位骑友讲的,他的父辈也是该兵工厂军工,后来改制分流到王瓜店镇上工作。这位骑友生在此,童年岁月在此,虽离开多年,对故地的眷恋之情仍是浓浓的,由此也激起了我一探该地的兴趣。 兵工厂大门已斑驳不堪,厂区内断砖残垣处处皆是,拆除旧址的机器在忙个不停,然现存的建筑仍有不少,门岗、超市、军工宿舍、军工礼堂、食堂、车库等虽苍旧仍透出当年的风采,几名年轻人拿着图纸带着相机和测量仪器在忙着什么,我走进一问才知这旧址要转型了。
斑驳的大门。
曾经的医院。
曾经的车库。
军工礼堂,红五星还是那样醒目。
哎,这荒废的军工厂,曾几度辉煌几度风光,落魄到今日竟要涅槃重生了。概叹中夹杂着高兴,为它的过去更为它有了美好的未来。
森林生态康养小镇规划图,在此建该项目,可谓顺天应时利人。
我们期待着,一个蜕变后的康养小镇。恬静而悠雅,山风轻拂,花香怡神,鸟鸣迷人,山深林秀,使人恍如。忽闻潮泉有仙踪,仙在康养小镇中。
来源:百度APP(作者:岱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