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街钟楼位于歙县徽城镇中和街,时代为民国。中和街钟楼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和街钟楼,中和街钟楼简介,中和街钟楼-黄山市歙县中和街钟楼旅游指南
距市区不过40来公里的顺庆区桂花乡, 因为海拔稍高的缘故,气温比南充城区约低2至3度。“小暑”第二天,记者踏访桂花乡,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当地的桂花水库。车行水库大坝,坝下是一望无边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山坡、 树木, 宛如一幅夏日中的风景画,一阵微风拂面,即便是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丝丝清凉。
“经专家规划,我们将依托桂花水库,分别打造欧美、川北风情聚居区。”乡党委书记李阳介绍,桂花乡的新村发展规划已上报区政府审批。
无名小河沟变身水库
占地1300余亩,常年库容440万立方米。这是一组有关桂花水库的基本数据。
与大多数农村水库以灌溉为主不同,桂花水库除保证桂花、李家、辉景三乡镇部分耕地的灌溉外,还担负着三地4万多人的饮用水水源的供给。
地处顺庆、蓬安交界的桂花乡,当年为何要建这个水库呢?
据桂花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安光回忆,桂花乡地处深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一遇天旱,种水稻就成了大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更令人头疼的是,毗邻的李家场随着场镇人口的增加,场上居民吃水成了大问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桂花水库的修建提上议程。1976年秋,桂花水库动工开建。按照设计,人们将流经桂花乡折白庙村、桂花村、新桥村、平桥村、蒲家沟村的一条无名小河沟斩断,在桂花村境内筑起大坝,将上游的河水蓄起,最终聚集成水库。
桂花水库建成后,20余米高、300多米长的大坝,将上游来水锁住。到蓄水量形成时,人们测量发现,水库最深处有40多米。
“水库建成后,因为地处桂花村,故取其村名为水库名。”桂花乡社会事务办主任王茂良说,桂花水库通过自流灌溉,灌面达到五六千亩,后来灌区增加了提灌,最终灌面达到了近8000亩。
桂花曾取名“龙凤”“朝阳”
追根究底桂花的历史,记者发现,当地建置时间并不长。
当地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归属李家管辖。那时候,村民交公粮,要么交李家、要么交芦溪、或者交蓬安正源。
“这里距李家最近,只有7公里路,到芦溪最远,约16公里。”王茂良听老一辈口口相传,新中国成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当地人有交粮跑蓬安正源的习惯。因为通往正源的路要好走些。
新中国成立初期,桂花设乡。不过当时的名字并非“桂花”,而叫龙凤乡。之所以取此乡名,与当地历史上有一座龙凤庙相关。
如今健在的桂花人,没有谁见过龙凤庙,由于当地没有乡志,有关龙凤庙的情况更无从考证。据当地口口相传,龙凤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历史上,当地人丁稀少,男多女少,为此,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人们为求多子多福,也为求男婴女婴数量平衡,于是建起龙凤庙。
上世纪“文革”期间,“龙凤”更名为“朝阳”。“文革”结束后,民政部门规范乡镇名,因当年“朝阳”名字太多,于是改为现名。
桂花乡得名是因为乡场所在地桂花村,而桂花村得名则因为历史上当地有一株桂花树。
依托市区发展乡村旅游
潆(溪)马(鞍)公路接近李家镇时,向右拐上一条标美油路,顺着这条油路往前约4公里,便是桂花水库了。
经过多年来实施长防工程、退耕还林,桂花乡的植被很好,放眼望去,四周一座座绿色的山头直扑眼帘。伫立桂花水库边,库水不时传来阵阵清香。
“过去水库的水质较差,很难闻到沁人心脾的清香味。”李阳介绍,上世纪90年代,当地利用水库水域,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只以为让部分村民富了起来,殊不知却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
在那段日子里,库水水面网箱遍布。为了提高产量,养鱼人向水里投放大量的肥料、包括化肥。结果库水水质受到极大污染,最终导致李家水厂水源不达标。
桂花水库网箱养鱼被取缔后,库水的水质逐渐好转,并回归自然。
近年来桂花乡出名,源于桂花水库。一些城里人为感受乡下清新的空气,领略田园风光,纷纷来到桂花乡。这中间,不乏钓鱼爱好者。
正是受此现象启迪,今年春,桂花乡萌发依托桂花水库,做起了旅游的“文章”。虽然这一梦想眼下还处于规划中,但透过乡政府大院展示的产业、新村、旅游“三位一体、产村共融、农旅结合”的规划,让人分明感触到桂花人 打造南充市民休闲度假胜地跳动的脉搏。
按照当地产业规划,未来的桂花乡,依托桂花水库将建成环湖旅游度假区,围绕度假区,是优质水果、特色蔬菜、特种养殖基地。
当地的旅游规划显示,围绕桂花水库,当地将建成旅游接待中心、乡村旅游环线、开心农场、精品花卉区、野营烧烤区、水上娱乐区、生态垂钓区、民俗文化区、环湖自行车骑游区、农耕文化展示区。
借助川北民居王家大院,建成欧美风情聚居区、川北风情聚居区,还将新建赵庄、张庄、岳庄、罗庄、李庄、汪庄、桂庄。
“一旦规划通过审批,我们将全力争取项目,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将规划变为现实。”李阳表示,待桂花人梦想成真之时,桂花湖将美如画。
南充晚报记者 李波实习生 岳竞宇 文/图
这是一个保留着与甲骨文类似的图画文字“萨巴文”的地方,这是一个风俗习惯与中国其他地区迥异的地方。
蟹螺堡子这个名称源自一个传说:当年他们的祖先迁徙到此时,这里有一处巨大的海子,传说海子流干后,出现了几个巨大的海螺,依据当时的谐音,取名为蟹螺堡。
蟹螺堡子,位于石棉城西,在大渡河一级支流松林河南侧的一条溪沟中,海拔高度约1100米。尔苏藏族是整个藏族中的一个支系,有区别于其他藏族的专门的服饰,特色是包头,老年人用黑巾,年轻人用白布,服装色调为鲜艳的蓝色黄色和红色,还有精美的手绣边纹。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村里的石砌房屋建筑连片分布,保存状况良好。房屋墙体由当地粘土和块石砌筑而成,以圆木为内部支撑。传统建筑占地面积约1公顷,有一处目前已知是石棉县最大碉房,已经没有原住居民生活使用。
走在蟹螺堡子通巷里,一排排高大的石砌建筑棱角分明,院落之间错落有致,屋后流水环绕;村巷都是用石板铺就,就连排水沟渠也是用砌石筑成……独特的鹅卵石,在蟹螺堡子人的巧手组合之中,扮演着神奇的角色,再往前行,脚下历经岁月沧桑的青石板路,早已被磨得锃锃发亮。
蟹螺堡子藏寨始建于清代末年,高山河谷间,石砌的石木碉楼,他们有自己的文字、独特的文化和特别的风俗,蟹螺堡子的环山鸡节曾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能歌善舞的尔苏人个个都是歌唱高手。尔苏人的歌曲,各种各样的都有。不同季节唱不同的山歌,如播种歌、薅秧歌等等,客人来了有《迎客歌》,客人走时又有《送客歌》。如果想唱的话,三天三夜也唱不完。
这里非常原生态,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是民俗节日,他们都不穿藏装,来这里游玩的人也很少,每逢他们的传统节日,这儿就热闹非凡。
尔苏藏族人一年之中最为重大的节日为“环山鸡节”,农历八月中旬过,尔苏语称之为“古扎子”,后来因汉文化影响也通用汉语称谓,叫做“烧赙纸”,也称“放山鸡”。据说这一天是藏族迁徙定居的日子,所以作为祭奠祖先的节日,“古扎子”有多层含义,有敬山神、祭祖先、敬先烈、敬死去的乡亲,以及庆丰收、祈年、过年等意思。
自驾路线:成都—G5京昆高速—108国道—石棉—蟹螺藏族乡
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