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玉担当模特,与新鲜出炉的蛋糕合影。 刘芳 摄
小林(右)与合伙小伙伴在DIY鲜花。 刘芳 摄
王璜把每一杯咖啡都当成一件作品。 刘芳 摄
生活中,您是否有一家光顾已久的小店?
路口的包子铺、社区楼下的理发店、街边转角的鲜花铺、巷尾的咖啡馆……街头巷尾,各式玲珑小店如野草般重生,烘托起市井巷陌的烟火气。
在株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小店经济,小店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店经营正逐步走向数字化、特色化。
这些年轻人开的小店,我们姑且称之为“年轻小店”,大多藏身在城市宁静一隅,不追求气派、不大肆造势,似乎只是在静候一场与“知音”的不期而遇。
小店虽小,体现的却是城市经济的活力和韧劲。
新现象 一家小店:不张扬,却让人惊艳
“留心研究室”低调地“隐居”在庐山路兴业路。可能一个转身,就会错过。
去年7月营业初期,路人通常都很疑惑这是个什么店。揭开“神秘面纱”,它集甜品、小食为一身,是文艺青年聚会的好地方。
走进去,内部装潢让人惊艳,店铺装修以黄白为主,桌面摆着各种干花尤加利、烛台,使用了墨绿的新鲜绿植盆栽,整体装修宁静温馨。“像在家里用餐一样轻松、舒适。”“90后”店主沈玲玉说,这是她们期待给顾客的感受。
建设北路千金电影院旁的一个拐角,往里走到巷子尾,有个“小麦咖啡”。2012年诞生,是彼时这条街上唯一一家独立咖啡馆。
从最开始的人迹寥寥,到现在一拨一拨的流动的老顾客、新顾客。“80后”老板王璜等到了“懂得”他的人。
这里的人,可以一杯咖啡就是一下午,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捕捉到一份沉静淡定,这种淡定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天元区森林路上,“喜我留”是一家你不注意就会错过的居酒屋,也是一间营业时间“从天黑之后到你每天睡觉之前”的深夜食堂。“90后”罗岚说,“喜我留,就是喜欢我留下来的意思。”
走进居酒屋,朱砂色的墙壁搭配木制家具,古香古色,墙上挂满了客人留下的照片。
“每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店主罗岚指着照片,一个个回忆:这两口子都是吃货,他们结婚的时候没有举办婚礼,去欧洲旅行结婚,回来还给我带了瓶红酒;这个男生是个漫画家,微博有百万< a href='/techan/24033' target=_blank>粉丝,总是一个人来,坐在吧台左边第三个位置,被我叫做“男一号”,好像最近又出新书了……
罗岚说,“在这里,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饱含深情,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流连忘返。这些故事教会我坦然面对得失,对生活充满期许和热情。”
食物、故事、真情,成为这些小店主题,它们不喜欢与喧闹、繁华争宠,而甘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等待“懂我的人”。
新机遇 一条老街:有烟火气,更有人情味
小店虽小,可能装着一个青年的“创业梦”,一对夫妻结束漂泊的“安定丸”,一个普通家庭的“钱袋子”,……甚至,能让一条老街重焕生机。它们,升腾起一座城市的“烟火气”。
在芦淞区中心广场,文艺路、老武装部路两条巷子,见证了城市中心地带的繁华变迁。这两条巷子紧邻建设北路,倚靠千金影院、株洲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文艺路也因此而得名。
“起初,这两条相连巷子的门面基本上都是一些服装店、社区小卖部等,由于受电商的冲击,服装店都不是很景气,门店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芦淞区何家坳社区党总支书记毛丽芳介绍,“虽然叫文艺路,但实际上文艺风格的店铺不多。直到2012年底小麦咖啡的到来。”
曾经也考察过全国有名的咖啡馆,想过是否要“迎合”当下市场的风格,强调店铺的特色,或打造一些网红元素。最终,王璜还是认为,“烟火气不是冒着同一种气息,而是要有人情味。”
“小店没必要跟风。”王璜表示,咖啡是一种文化符号,应该被更多的人认识。小麦是一种很常见的谷物,取名小麦咖啡,也是希望能做一家很有亲和力的社区咖啡店,期待与每一位热爱咖啡与生活的人相遇。
“小麦咖啡”的到来,给并不文艺的文艺路带来了一股“文艺风”。随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这条街,挖掘这条街的“秘密”。
在小麦咖啡旁,是另一家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小店——食习社。
“消费升级的年代,有人追求的不只是温饱,而是体验,是精神产品,是心灵的港湾。”2018年,90后刘丹辞去长沙媒体的工作,选择在自己喜欢的美食领域创业。
开店也不是任性而为,而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包括选址。“文艺路位于老旧小区内,但也是中心广场附近,人流量大,互联网时代,只要东西做得好,比较容易被人发现。”此外,刘丹与王璜一样,也喜欢社区的亲切感。
在充满年代感的老小区内,“食习社”就像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少女,青春美好,但习性也变化莫测。
不到60平方米的空间,刘丹会根据每个季节的变化,更换装饰风格,陈列摆设。如夏天,小店则以绿色为主,充满生机。而食习社的菜品,也会精心摆盘,让食客们能品尝到用心。
在老武装部路与文艺路的交汇处,一家“巷野花店”藏身于此。
“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开一家花店的梦想。”“巷野花店”是“90后”女孩小林为爱花的人造的一个“梦”。今年5月,小林在这条巷子深处,将花的美延续开来,为居民提供手工制作、鲜花 DIY等服务。
小林喜欢这条巷子的“生活气”,为此,她和小伙伴还在转角处创立了一间“巷植自拍管”。“我们提供拍照设备、场所,提供化妆等相关服务,顾客来自拍,留下幸福的瞬间。”小林说,“开一间小店,经营着自己的梦,也承载着别人的快乐。”
一条巷子因众多小店的到来,变得有人气,还是人气带来了这些小店?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毛丽芳在该社区工作了十多年,她看着这条街变美、变旺,还有好多年轻人来这里街拍。她说,“近年来,对老旧社区的改造升级,不仅小区的居住环境变好了,周边的营商环境也得到了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店入驻。”
眼下,在“食习社”旁,一家日式料理店“石桥料理”也低调开业,成为疫情后第一家进驻该巷子的小店,进一步丰富了巷子的小店业态。
新视角 一个“标签”:仅靠“造话题”,“网红”难长久
小店经济往往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强,可谓“铁打的社区,流水的小店”。
那么,小店该如何增强与消费者之间的粘性,增强自身生命力?
不少年轻的创业者,往往会给自己的小店贴上“网红”的标签,造话题,吸人眼球。但通常红得快消失得也快。
曾经开设在长沙海信广场的餐厅“很高兴遇见你”,因为有作家韩寒加持,曾经是最早一代由外地来长沙的网红品牌。不过,开业吸引了不少粉丝前去消费的这家餐厅,却频频被给出低分。而如今,已关门歇业。
网红店为何总是在爆红与快速降温之间游走?
“大多网红品牌吸引到消费者的主要原因是‘稀奇’,一种别人买不到,但我能买到,别人去过我也要去的消费心理。”一位长期从事餐饮管理的资深人士表示,而事实上,多数所谓的网红店都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出品、服务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有所欠缺。
网红店粉丝多,也就意味着给品牌磨合的时间就更短,消费者的要求就更高,对于这些创立不久,甚至是跨界经营,又火速升温的年轻品牌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收益固然重要,但也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慢慢吸引了真正有需求的人,还愁没有收益吗?”刘丹说。
这一点,也是王璜所坚持的,“不希望做网红店,只想专心做咖啡。”
咖啡馆做得有名气了,“小麦咖啡”吸引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前来品尝,也会受到外地咖啡馆举办线下活动的邀请。朋友劝王璜另辟新址,扩大规模,重新打造咖啡馆。
王璜拒绝了,“这不仅违背了我创业的初心,而且如果太多顾客,会兼顾不到产品的品质,影响顾客品尝咖啡的感受。”
如今,王璜清闲时,就看书钻研,准备即将举行的中国咖啡师大赛,冲击全国冠军。对他来说,“好的产品,才是与顾客建立起最好的粘合剂。”
同样,“留心研究室”也坚持“做自己”,拒绝了抖音等方式实现短时间内人气的快速聚集。
“这种模式容易让人疲劳,也容易让店铺的管理者偏离经营的本质。”沈玲玉说,仅靠“造话题”“看稀奇”的生意是很难长久的,这就比如迪士尼一类的超级IP,都需要不断推出新电影、新互动游乐活动来维持热度。
在经济发展趋缓的大背景下,不急于眼前的利益的店主们,坚持情怀,坚守差异化、精细化经营,坚信会遇到越来越多“懂”他们的人。
【来源:株洲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