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赓续红色根脉㊳ | 60余年前他们竟然这样建水库!

2023-11-08    1540 浏览

1959年的春天,16周岁的童妙贞,长成了1米7、身材结实漂亮的姑娘。她手握拖拉机方向盘,驰骋在水库工地。和着“突突突”轰鸣声,两根粗黑的麻花辫子,在风中轻快地跳跃。她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参与了浙江水利史上重要的对河口水库建设。

20世纪五十年代末,饱经水患之苦的德清人民,举全县之力建设对河口水库。今天的你,可能难以想象,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水利人如何啃下一根根硬骨头,终于圆梦。这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一直镌刻在了浙江水利人的基因里。

1

佛台当办公桌,

凭几把计算尺三角板绘制蓝图

吃过水患之苦,建水库成了德清人民多年的愿望。

1951年开始,浙江省水利厅多次派技术专家,实地进行查勘。终于在1957年,决定兴建对河口水库。

1957年深秋,空气中夹杂着些许寒意。嘉兴专署水利局工程师赵传苹却内心喷涌着激情。他被任命为对河口水库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负责人。他和同事们一行4人,即刻出发。背着行李铺盖,从武康一路徒步,赶赴对河口。

夜里,在工地现场的余杭岭脚,寻得一座残破不堪的英溪庵,落下脚来。 稍事休息后,赵传苹和同事们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在异常简陋的条件下,硬是靠几张断臂缺腿的佛台当办公桌,凭几把计算尺、几副三角板当工具,夜以继日,终于绘制出水库建设的蓝图。有了蓝图,火热的建设号角随即吹响。

2

每天吹军号上下工

女子能顶半边天

无路、无电、无机械设备的年代,也是激情燃烧的年代。广大民工是当时水库建设工程的主要力量。1958年6月,民工增至700人;同年10月,增至3500人;1959年7月至1960年3月,施工进入高潮,召集的民工超过8000人。

据当年参加水库建设的前辈们回忆,当时大家自带铺盖、工具进驻工地,为加快工程建设进度,13个民工营实行军事化、集体化管理,每日吹着军号上下工,气势异常雄壮。

施工的困难,条件的艰苦,让参加建设的老人们回忆时,依旧唏嘘不已。大家睡的是用草席搭的四面透风的工棚,吃得饱有力气干活,就已是最大的满足。但是,每个人斗志昂扬,工程在艰难中不断推进——

主坝堵口大会战,十个昼夜,零下10℃的严寒,民工们谁也不讲条件,跳进冰冷的泥水里挥镐便刨;隧洞开凿期间,270人组成的开山突击队,三班四轮制昼夜施工,歇人不歇锤;为了大坝心墙达到技术要求,没有机械设备,就用竹丝做成的洗帚,手工一遍遍地洗刷基石上的河泥。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大军中,女子能顶半边天。工地上活跃着穆桂英队、铁姑娘队等女子团体。铁姑娘队都是二三十岁的女子,特别能打。像打夯这样的重活也不甘落后。

w95hhewu1e33d1s5444r.jpg

“铁姑娘队”打夯

16岁的童妙贞,是拖拉机队的一员。那时,还在原武康农中学习和劳动的她,身材高大、结实,也有点文化。在老师们的推荐下,很快就被千秋公社选中,作为全县第一批12名(8男4女)拖拉机手之一,选拔到嘉兴八一拖拉机站,接受为期3个月的短期培训。

6502zbpux95i309upx33.jpg

1959年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她独自一人开着拖拉机直奔水库工地。从此,她天天5点起床,与民工一起日夜忙碌,拖运泥石、载人运物资、压坝,整整四年多。“我的体力比有些男的还好呢。”时光荏苒,64年过去了。今年80岁的童妙贞,身体依然硬朗,说话声音洪亮爽脆。

她难忘的惊险经历有很多。一次,童妙贞装好货,从埭溪回德清,正下暴雨,公路已被水淹没了,仅能看见的只有两边露出水面的杨树。因为箩筐急用,为了不影响施工,她大着胆子,冒着风雨,双眼盯着两侧的杨树梢,小心驾着拖拉机,慢慢从水中开了过去。

还有一次可以用九死一生形容。她平时开惯的拖拉机送去杭州保养,她开了一辆借来的拖拉机,2米多高的庞然大物。“我运输东西到坝上,拖拉机零件突然散掉,我连人带车滑落下去,最后晕了过去。”日子很苦,但回忆起来也有甜,那是下工的时候,和姐妹们在工地上看电影的开心。

3

造炸药制工具

技术创新搞定一个个难题

王若山,德清县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任县委书记,连任三届,任期从1954年至1965年,是德清县任期最长的县委书记。对河口水库工程,作为当时德清县最大的工程,王书记担任工程总指挥。他在现场,推车、打夯,和民众一起,劳心劳力搞建设。

在他的带领下,1959年4月,施工进入高潮。但在这时,面临一个难题,取土工具供不应求,单靠外地采购既不能满足,又要多花钱。

有问题不怕,下决心解决。指挥部果断增设技术革新办公室。先后办起了竹器厂、木炭厂、木工厂、铁器厂、修配厂、砖瓦厂、石灰窑及柴油发电机厂,决心依靠自身力量,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进度。

人们最难以忘怀的,正值输水隧洞相距约50米打通的紧急时刻,爆破炸药却断了源。工程随时面临被迫停工的局面。时不我待,在这个节骨眼上,工地党委果断决定,自己造炸药。随后安排吴应纯等人员,奔赴新安江水电站工程处化工厂学习、取经。

一星期后学习回来,16名民工开始建造厂房,同时到浙江省化工厅采购化学原料。众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很快建起了一座简陋的茅草竹棚化工厂,10名男工前往三桥、上柏、武康等地,挖掘制造炸药黑土辅料,6名女工在厂里制作雷管纸炮筒,而吴应纯一个人在门外草坪上开展雷管实验。

真是应了“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第一次制作的30支引爆雷管及生产的五十斤土炸药,经实地试用完全合格,一举成功。地委《水利报》就此事,刊登了头版评论文章,标题为“艰苦奋斗创奇迹,自力更生解难题,人定胜天”,赞扬对河口水库有办法,没有设备没技术,土法上马制炸药,几天工夫获成功。

此后,工地党委更是信心百倍,准备大量生产炸药,争取做到自给自足外,还能支援兄弟单位。

有了制造炸药的成功经验,随后一项项技术革新成果应运而生。大家充分利用本地竹木资源,通过改制、仿制、创造等手段制成了独轮等系列工具120余种。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力,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

9m1vmwx7qt0bchcqylk3.jpg

皮带送土机

4

历经6年水库建成

承担全县人民防洪用水重任

在建设对河口水库过程中,还有一群人不得不提。他们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为此踏上离乡背井之路。1958年7月起,淹没区的九都人和一部分筏头人,都进行了移民搬迁。

整个移民搬迁到1961年基本完成。当时,共搬迁560户,2207人。搬迁的人们,站在旧址纷纷留念拍照。虽依依不舍,但想到是为了整个县人民的安全,也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终于,经过6年建设,对河口水库在1964年7月竣工蓄水,并在2003年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现在,对河口水库成为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48.7平方千米,总库容1.469亿立方米,发挥着重要的汛期调洪作用。

p878l332nb4w9j10q05n.jpg

对河口水库

水库直接保护坝址下游,东苕溪导流港以西4.4万亩农田、50万人口和德清县城、德清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科技新城、杭宣铁路、杭宁高速铁路、104国道、304省道、杭宁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和设施。

尤为重要的是,水库还承担了保障全县人民生活用水的重任。目前,对河口水库是德清县城乡一体化供水的主要水源地,水库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以上标准。

来源:德清县水利局

更多与赓续红色根脉㊳ | 60余年前他们竟然这样建水库!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