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北街 相关信息共 220
广州蒋光鼐故居
广州蒋光鼐故居
2023-11-07
蒋光鼐故居位于龙津西路逢源北街87号。整栋建筑属民国风格,青砖墙,三层高,建筑面积达833平方米。故居原是陈廉仲的物业。后来,女眷出嫁了,陈廉仲便把它卖给蒋光鼐。陈廉伯故居蒋光鼐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
连江厦园里孙察院故居
连江厦园里孙察院故居
2023-06-04
连江厦园里孙察院故居位于连江县凤城镇西北街八一六西路北侧,为一座明代中早期民居,根据孙氏族谱记载,该宅邸应建于明洪熙至宣德年间,为福州地区最早民居建筑之一。厦园里原有四进,今仅存二、三进,第一进门厅在50年代修路时拆除,第四进花园在抗战时期被日飞机炸毁
含贞蕴粹坊
含贞蕴粹坊
2023-07-30
含贞蕴粹坊位于徽城镇大北街,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石坊,宽6.6米,高9.4米。青石梁、柱上细刻锦纹,字牌上书含贞蕴粹,为旌表吴廷遴妻孙氏贞节而立。下梁在抗日战争时被日机空袭炸裂。现在下部被砌入居民家中,四周被房屋包围
西塘余庆堂(明清木雕馆)
西塘余庆堂(明清木雕馆)
2023-07-20
西塘余庆堂位于西塘镇塘东街社区烧香港北街56号,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明清木雕馆陈列着250多件明清时期以来以西塘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民居建筑木雕,有梁架、梁垫、撑拱、雀替、格窗等,雕刻技巧丰富多彩,剔地、地刻、漏雕、透雕等各展奇工
陈廉仲旧居
陈廉仲旧居
2023-04-09
陈廉仲旧居位于荔湾区逢源北街84号。外称陈廉仲公馆,内园地面积宽广,共拥有建筑用地900多平方米,陈廉仲的住宅是一座三层的楼房,属砖木结构建筑,建于民国初年,它有别于西方建筑,是广州传统住宅的一种创新,正面与西面设外廊,东面是独立的梯间,适宜广州的气候环境
胡石予故居
胡石予故居
2023-03-31
胡石予祖先于明朝末年从安徽徽州迁居昆山蓬朗镇,世代从事商业,开设典当铺和南货店,富有家产,在北街建有较大第宅,建筑宏丽,有三层走马楼。迨至清咸丰十年,遭遇太平天国兵燹,第宅尽毁,仅存一幢无楼板的楼房。石予父亲胡钟祥修葺而居,上为卧室,下作饮食、读书、会客之所
热卤烧腊
热卤烧腊
2023-11-30
热卤烧腊:这种吃食是梁定远所创制,他1953年在北街开店,作法是先将鸡、鸭、鹅、兔及猪牛肉及内脏、加调料煮到七分熟,捞起后再放入卤汁锅内卤熟。吃时将各种肉食切成块片,盛在盘子里,再浇上少许热卤汁,饮酒而食,便觉卤食浓郁,百香汇口。
丁家粉蒸肉
丁家粉蒸肉
2023-10-18
清末民初住在城里察院来往京城的皇差,常到北街丁家萃宾楼用饭,把南北各地风味,官府烹饪技艺传
阳谷布袋鸡
阳谷布袋鸡
2023-09-30
阳谷城内北街张家世代相传。做法独特,整鸡脱骨,将五脏抽去,腹内装入海参、鱿鱼、海米、竹笋、香菇、火腿,脖颈装入水氽丸子,鸡蛋煮熟剥皮放于腹后,加料物蒸煮,清蒸后汤白如奶,称奶汤布袋鸡;过油蒸汤呈红色,称红扒布袋鸡。成品菜折
寿张肉旋子
寿张肉旋子
2023-09-30
寿张肉旋子:寿张肉旋子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源于寿张北街李家,现由李家第五代传人李德全制作。操作工艺仍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做工别致,与众不同,选用上等嫩羊肉经手工剁制成馅。和面随季节调制面团,将和好的面团揪成小剂子,再擀成舌形面片,先抹一层油,再抹上馅,
阳谷布袋鸡
阳谷布袋鸡
2023-12-09
阳谷城内北街张家世代相传。做法独特,整鸡脱骨,将五脏抽去,腹内装入海参、鱿鱼、海米、竹笋、香菇、火腿,脖颈装入水氽丸子,鸡蛋煮熟剥皮放于腹后,加料物蒸煮,清蒸后汤白如奶,称奶汤布袋鸡;过油蒸汤呈红色,称红扒布袋鸡。中文名:
王油茶
王油茶
2023-12-04
王油茶:清末出生的王清和,世居彭山县城北街,享年50多岁,于解放前10多年病故。他生前根据油茶的传统做法和吃法,反复改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成了有名的王油茶。油茶的制作是先把上等麦面粉像做馒头一样,加适量的水拌匀发酵之后,用擀面棍把面擀薄擀匀,切成条状,逐
印花布
印花布
2023-08-27
印花布:印花布浦口区桥林镇四境盛产棉花,浦口区桥林镇棉花行又多,由于有自产自销条件,浦口区桥林镇有几家作坊,用小机织布,织成小机布(北街傅家就有近十台织布机),将织好的布再用土法印上古色古香的图案、花边的蓝色印花布。浦口区桥林镇人用来做被面、头巾、围巾、围裙、
水磨炸糕
水磨炸糕
2023-06-10
水磨炸糕名气由来已久,五十年代粮食统购统销前,县城北街是一条食品街。最南头阁底下贺没味丸子、李凤荣水磨炸糕、李宏熟肉等小吃食品远近闻名。如今贺家丸子、李宏熟
孟氏宅院
孟氏宅院
2023-08-20
孟氏宅院位于赵官镇北街,原是本镇望族孟济严家的待客院,为砖石、木结构,占地440平方米,距今有250年历史。孟家祖辈耕读传家,至清朝雍正年间已有良田八百顷。该宅院院门正南,五间北屋是该院落的主体建筑,二郎担山式,中间三间为客厅,有前厦,两端各有一单间,无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