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泉州东岳庙 相关信息共 456
面线糊
面线糊
2023-12-07
面线糊:面线糊是以泉州为发源地,而后传至福建省的闽南地区特色小吃,也是泉州著名的小吃。面线糊系以虾、蚝、淡菜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吃的时候根据喜好添加蟹肉虾仁等海鲜或大肠、小肠、鸭腱、猪肝、醋肉等多种配料,再撒上香菜、胡椒粉、蒜泥和酒调味,味道
磁灶窑址
磁灶窑址
2023-06-07
磁灶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镇晋江市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于1956年被发现。各窑址都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窑具。所属地区:福建省晋江市地理位置:晋江市磁灶镇时代:宋至元级别批次: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国发〔2006〕19号批准单
后深溪漂流
后深溪漂流
2023-06-07
泉州市区的人可以就近漂流了!泉州第一漂——后深溪漂流起于河市镇的后深溪水库,溪水清澈碧透,青山围绕,依山傍水的景色,让人陶醉至极。漂流全程2.5公里,总时长1小时20分钟,项目分为勇士漂和逍遥漂,勇士漂是从落差40多米的漂流轨道
宝盖山风景区
宝盖山风景区
2023-06-06
泉州十佳中秋赏月点。一座生态文化公园,以泉州重要的文物古跡——姑嫂塔及虎岫寺、朝天寺等风景名胜中心,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艺术色彩和地方风情,是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地方。这里,方圆百里,一峰独耸,远离都市的喧嚣,任你将天地拥入怀中。侨乡明月朗,姑嫂塔下话团圆
源和堂蜜饯
源和堂蜜饯
2023-09-20
总厂原址晋江县青阳镇,1956年迁入泉州市区,在公私合营的基础上,吸收华侨投资,国家拨款扩建,易名为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泉州源和堂蜜饯厂。该厂生产的各式蜜饯,选用优质的鲜水果,以传
涂岭龙眼
涂岭龙眼
2023-06-30
涂岭龙眼:涂岭龙眼是福建泉州泉港区的特产。涂岭龙眼泉港涂岭龙眼行业协会13392586龙眼
福全古城
福全古城
2023-06-07
福全古城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地处晋江东南部,北距泉州40公里,东临台湾海峡,北接深沪镇,南连围头湾。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悠久历史的晋江市唯一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城。中文名:福全古城历史:600多年地理位置: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北距:泉州40公里
古石城(三)
古石城(三)
2023-10-14
古石城(三):三、崇武所城崇武所城位于泉州市惠安县东南半岛东端的海滨,距县城24公里,距泉州48公里,东濒台湾海峡,北连湄洲湾,西南面对石狮市的祥芝镇,南控泉州港。崇武——大岞一带,山川沉郁雄奇,号称孤城三面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北宋熙宁间(1068~107
去德化九仙山玩,收藏这份攻略就够了!
去德化九仙山玩,收藏这份攻略就够了!
2023-08-27
距德化县城约20分钟车程,距泉州市区约80分钟车程,距泉州晋江机场约70分钟车程,距厦门国际机场约100分钟车程,厦沙高速九仙山互
海蛎煎
海蛎煎
2023-11-30
海蛎煎:海蛎煎,闽南语为蚵仔煎,不仅仅是泉州一道特色菜,也是闽南、台湾、潮汕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名小吃之一。海蛎煎是以泉州海域盛产的野生海蛎为食材,加入适量地瓜粉、青蒜、生姜沫、胡椒粉盐味拌匀,摊平而煎,口感口感香脆,内馅香滑。相传,海蛎煎是由郑成功收复台湾期间,
土冻笋
土冻笋
2023-11-30
土冻笋:土笋冻是福建泉州、厦门一带著名的特产小吃,是泉州传统特色风味小吃,尤其以安海土笋冻最为出名。土笋冻学名星虫,是一种生长在海边泥土里的软体生物。其食材单一,做工繁杂,熬煮成粘糊状,盛出置入小盏,冷却成冻,放置冷藏,取出即食;其调料讲究,色泽灰白相间,玲珑
芋泥
芋泥
2023-09-20
芋泥:芋泥用槟榔芋(蹲鸱,又名上芝),早在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月就喜不自禁写道:我与瓜蔬味最宜,南来喜见大蹲鸱,归与传取东坡法,惨玉为羹且疗饥。北宋苏轼(东坡)在黄州当团练使,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王十朋跃跃欲试,也要制作既疗饥又美味的食品(泉州)
润饼(春卷)
润饼(春卷)
2023-12-07
润饼(春卷):润饼菜,在泉州,润饼又叫春卷,是泉州一道传统美食,是闽南特色家常小吃,用嫩饼皮包卷各种辅料,手捧着吃,口味嫩香甜润。润饼采用猪肉丝、韭菜、豆芽、笋丝、红萝卜等,有的还加上炒海藻、白砂糖或炒花生粉等,美味独特。润饼最初是家庭聚会的一道重要菜品,如今
漳州四果汤
漳州四果汤
2023-12-01
漳州四果汤:四果汤是闽南地区一道美味可口的名点,发源于福建闽南地区,其历史悠久,系福建闽南一带非常出名的特色小吃,兴于泉州、漳州一带,特点是味甜爽口,清凉解毒。漳州四果汤和厦门、泉州的四果汤不同,漳州四果汤早已不止只加四种料了,有的十几种料都有了,薏米、绿豆、
泉州市舶司遗址
泉州市舶司遗址
2023-06-06
即今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