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浙江有哪些值得去的博物馆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堰兢糕
2023-09-05
它是浙江嘉兴的特色风味小吃。相关传说:据说传雍正亲信李卫奉旨督建盐官海塘,一日,海潮忽急,修建两个多月的海塘,竟被冲垮一半以上。李卫心急,调查发现:筑海塘实在太费力气,筑塘官兵中午按一般的军粮供应伙食,到了下
金华双龙银针茶
2023-08-31
金华双龙银针茶:产品名称:金华双龙银针茶产品产地:浙江金华产品特征:条索紧直,形似银针,色绿,白毫显露;汤色黄绿清流,叶论著嫩匀、硕壮,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鲜产品简介:名茶。产于金华市双龙洞附近的鹿田村和冰湖洞上的北山林场。该茶创制于新中国建立后的80年代
凉拌折耳根
2023-12-09
其实折耳根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它就是鱼腥草的根。鱼腥草是一味中药,在其他城市,要买鱼腥草一定得去中药房,而在云贵川三省,鱼腥草却是在菜场每天可见的新鲜菜。四川人吃鱼腥草的叶子,而云贵两省吃的是鱼腥草的根。有一种说法
荥经酸辣汤
2023-12-06
饭后饮用,有醒酒去腻,助消化的作用,深受欢迎,在全国广为流传。酸辣汤的制作原料是:豆腐30克,熟鸡肉(或火腿)、冬菇、熟瘦猪肉丝、水发海参、水发鱿鱼各15克,鸡蛋1个
隆林薏米
2023-11-21
隆林薏米:薏米薏米又称五谷,在隆林引种生产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生产地在介廷、岩荼、克长等乡村.年产500吨以上,销售全国各地,以药用为主。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有强筋骨、健脾胃、消水肿、去风湿、清肺热等功效。薏米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可改善粉刺,淡化黑斑、
修水石楠木梳
2023-09-27
修水石楠木梳:&nbps;修水县石楠木梳是该县的传统产品。它具有齿易不发,去屑止痒;对发根及头皮无损害和刺激,不易产生静电感应,长期使用还有活络大脑神经之功能。修水县工艺厂生产的石楠木梳,制作工艺精巧,造型有人物、花卉、鸟兽等众多品种。修水石楠木梳,远销美国、
白牡丹茶
2023-09-18
白牡丹茶:福建省福鼎县盛产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一
白塔畈乡大白鹅
2023-09-11
白塔畈乡大白鹅:药材鹅油为家鹅的脂肪。冬季杀鹅,去毛及内脏,剥取脂肪,炼油。应用有清热解毒、润肤的功能。主治痈疮肿毒、手足皲裂。外用适量。备注鹅涎水:治麦芒、鱼刺着咽中不下。鹅胆汁:含水分80%、干物质20%,其中胆色素2.58%、磷脂0.36%、脂肪酸0.3
茶丰泥鳅火锅
2023-12-07
茶丰泥鳅火锅:泥鳅火锅是浙江丽水经典的传统小吃。用龙泉查田镇茶丰一带的本地鳅所烧的泥鳅火锅,没有泥腥味,且味美而不油腻,香辣而不上火,因之查田、茶丰两地的泥鳅馆生意很兴旺,吸引了不少过路食客。熬.煮。鲜活泥鳅入盘,在清水内放入少许菜油,使其吐尽腹内脏物,剪去头
义乌东河肉饼
2023-12-03
义乌东河肉饼:东河肉饼是浙江义乌传统小吃,始于清朝嘉庆年间,主要用面粉和肉混合后煎炸而成,鲜香、油而不腻,色泽光亮。东河肉饼由两层麦饼粘连,中间夹着肥肉与韭菜,薄如宣纸,凡吃过东河肉饼的人,无不称赞它的独特风味。东河肉饼制作技艺现已被列入义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扁豆仁糕
2023-12-03
扁豆仁糕:扁豆仁糕是浙江台州黄岩传统小吃,色泽艳丽,松软软糯,香甜可口,是以白扁豆、红小豆等为原料,以白糖、金橘饼、糖桂花等为调料,通过将食材放入蒸具中蒸制的方法制作而成。首先把白扁豆用水清洗干净,去皮后用清水洗净,倒入锅内,加水,用火把其煮到烂。红小豆洗净放
东方白鹳
2023-09-03
东方白鹳:产品名称:东方白鹳产品产地:浙江台州产品历史:《辞海》载:鹳,乌纲……大型涉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常活动于溪流近旁,夜宿高树。主食鱼、蛙、蛇和甲壳类。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种类如黑鹳……另种白鹳较前种为大,头颈和背部均白色。
烧狗鱼
2023-12-20
烧狗鱼:狗鱼是漠河特产的冷水鱼之一,当地人的吃法多为红烧和烧烤。每年夏秋季节,漠河北极村的烧烤摊很多,几乎每个摊位都有烧狗鱼这道小吃,味道鲜美,值得一尝。
昌北辣椒子酱
2023-10-09
昌北辣椒子酱:辣椒子酱是昌邑农家冬天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小菜,就像浙江的豆腐乳,东北的酸白菜。辣椒子酱主要用大葱、辣椒和蟹酱制成。制作的过程叫糟椒子。阴历八月正是海上捕蟹的季节,这时的蟹子顶盖肥。将海蟹捣成块,加水加盐制成蟹酱。蟹酱是糟椒子的主要原料之一。糟椒
“白云翁”毛笔
2023-10-14
白云翁毛笔:孔老夫子为恢复《周礼》,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由陈蔡而厄于台,居然引发出了杨集这个毛笔之乡的一段千古佳话来。杨集,自古以来,就有制笔的传统,无麻不成笔这个孔老夫子留下的经典直流转到宋明才被一位来自浙江的白姓笔工所改写。由此,杨集麻笔之乡才渐渐地成了毛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