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石达开被困大渡河他为什么不走泸定桥 相关景点共 2091
泸定桥
泸定桥
2023-02-22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2023-06-01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座落于泸定县城西南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距泸定桥仅600米左右,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49平方米,主体造型设计独特,气势雄伟,融合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筑、明清古建筑的元素,屋顶模拟天安门城楼
大渡河峡谷风光
大渡河峡谷风光
2023-06-02
在贡嘎山东坡群峰和碧绿的大山之中,大渡河切出一条笔陡的峡谷,穿越高山屏障,弯弯曲曲,浩浩荡荡向南奔泻。峡谷两侧山峰巍峨挺拔,直入云端,峰岭白雪皑皑,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大渡河河心洲坝
大渡河河心洲坝
2023-09-12
沙湾城外大渡河一带河心,有70多个河心洲坝星罗棋布,100多个河岔纵横如网。河心洲坝上,或绿树成荫,或凉风习习,或青瓦红墙,或芦苇簇簇。一块块绿洲像一颗颗翡翠镶嵌在大渡河上,又如一片片漂不去的六月荷叶,形成极具观赏价值的水上大观园。
大方大渡河桥
大方大渡河
2023-04-13
大方大渡河桥位于距大方县城35千米的大渡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水西葬族土司安邦彦修建。为五孔石拱桥,长60米,高宽各7米。桥面无栏杆,桥西立彝、汉文石碑各一,碑上记载建桥始末,并有多处涉及安邦彦家世和本人事迹。汉文碑高2.81米,宽0.91米,共676字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
2023-06-01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年代为1951年。2019年10月7日,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大渡河东桥头为基点向外延伸40米,大渡河西桥亭为基点向外延伸2.3米
大渡河金口大峡谷
大渡河金口大峡谷
2023-02-25
大渡河峡谷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雅安市汉源县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接壤部位,总面积约404平方公里。属典型的河流侵蚀谷峡谷地貌,长约26公里,谷宽70至150米,局部小于50米,落差1000至1500米,最大谷深2600米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2023-09-12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简介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的大渡河峡谷东西宽17公里,南北长26公里,最窄处仅20余米,最深处却有2675米,比世界第一大峡谷科罗拉多还深542米
他撒梯田
撒梯田
2023-09-26
撒梯田位于被称为棕榈之乡的红河县甲寅乡的撒村。在甲寅,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繁茂的森林,这里棕榈密布;中间是由蘑菇房群组成的村寨,掩映在树林之下;底层则是铺染开来的层层梯田
走婚桥
婚桥
2023-10-17
婚桥生活在母系家庭的摩梭人,奉行男娶,女不嫁的婚习俗。这座横跨草海、连接两岸村落的木桥,长达300余米,为婚的阿夏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天下第一爱情鹊桥。
石达开故居遗迹
石达开故居遗迹
2023-09-06
奇石乡:奇石乡位于贵港市港北区北部,距贵港市堀区30公里,东毗桂平市,北邻武宣县,南壤中里乡。全乡辖11个行政村,83个自然屯,总人口2.6万人,其中90%为壮族,并且80%为达开水库库区移民
他郎八景
郎八景
2023-09-28
郎八景墨江县原名郎厅,清道光年间,当地的文人学士曾将境内的风景名胜,择优选出八景,并得到他郎通判的认可,一直流传至今。九叠联珠。为县城东北的联珠山,从土地塘梁子起,迤逦至县城,共为8个山包,形如一串翠绿色珍珠,后来又在第八个山包下建了一座寺观观音阁
体会满族走百病
体会满族百病
2024-01-13
体会满族百病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
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
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
2023-09-12
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位于四川省石棉县彝族乡,纪念地由以红军头像为标志的纪念碑、存放革命文物的纪念馆、大渡河红军渡口、红军炮台、红军机枪阵地、红军战斗遗址、红军强渡成功登岸的安靖坝桃子湾、红军书写的标语、保存完好的红军指挥楼等部分组成
飞夺泸定桥勇士刘梓华故居
飞夺泸定桥勇士刘梓华故居
2023-08-11
飞夺泸定桥勇士刘梓华旧居地址位于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上洞村梓木组,是勇士刘梓华出生地。刘梓华旧居总占地面积1810平方米,属晚清建筑。刘梓华英勇战斗的革命事迹无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