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昭君博物院

2024-10-31       1714 浏览

昭君博物院地处呼和浩特市南郊,是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纪念建筑设施组成,占地面积205亩,是国家4A级景区。

王昭君墓,蒙古语称为特木尔乌儿虎,意为“铁垒”,文献记载亦称“青冢”,从唐代开始有明确记载。据考证,它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高达33米,底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象征民族团结、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丰碑。

昭君墓

昭君墓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选入后宫,为汉元帝待诏。公元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做了单于的阏氏,促使了汉匈两族之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相处。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昭君墓

昭君墓

从昭君博物院南门进入院内,沿着380米长的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十二对石像生,它们是由出土的匈奴动物金丝牌,按比例放大雕刻而成,这些动物都与匈奴人生活息息相关,它们静静地守护着王昭君墓。神道两边分别建有对称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东侧从南到北建有汉式建筑:和亲园和昭君故里纪念馆,反映了王昭君出塞所代表的汉文化;西侧从南到北建有:匈奴文化博物馆和单于大帐,都为北方少数民族典型的穹庐式建筑,展示了匈奴民族的草原文化特色。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和亲文化纪念设施。

昭君博物院的建设,从陈列所展示的手段和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匈奴博物馆,这是目前我国第一座全面反映匈奴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陈列三方面内容,匈奴历史、昭君出塞历史、昭君民俗艺术陈列。通过这些陈列让广大游客详细了解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从而对胡汉和亲所形成的昭君文化有一个深刻体会。

墓体前以神道上的胡汉和亲铜像为中心,外侧各竖立一座汉式墓表,内侧各竖立一柱匈奴鹿石,他们以两种不同的艺术造型,旨在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墓表,位于墓体前东西两侧,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小型建筑,高约9.3米,重约45吨,汉墓前典型标志性建筑。汉墓文化与匈奴石像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墓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单于大帐演出《王昭君》和《昭君情缘》两部实景舞蹈剧,分别以不同的锲入点和表现形式,以昭君出塞民族团结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汉匈民族友好相处的历史画面,同时从一个侧面为广大游客展示了匈奴历史文化的底蕴,舞蹈剧以直观艺术的形成,大大拓宽了昭君文化的外延和表现手段。和亲园一楼演奏的编钟乐器,以汉代宫延音乐和昭君出塞剧目为主题,表现了昭君家乡汉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昭君情缘》所表现的匈奴文化一起,成为反映昭君文化两种风格独特的文艺表现形式。2013年,李玉刚为其编导主演的大型诗意舞台剧《昭君出塞》特来到昭君博物院采风,并与昭君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探讨剧本,采纳建议。这部由梅帅元、叶锦添、方文山等一流大师为其保驾护航的精良之作于2015年4月在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好评如潮。在这部史诗级剧作中,李玉刚倾情演绎了为家国和� ��、民族融合远走塞外、一生壮烈的传奇女性王昭君。

青冢藏墨,建筑面积为430m2,仿清代勾连式风格,主要陈列解放后社会各界人士歌咏昭君的书画作品。墨宝中最著名的要数董必武的题诗了,1963年10月,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视察昭君墓时写下了一首讴歌民族团结的绝句: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谒昭君墓》

作为呼和浩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昭君博物院,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游客了解内蒙古、了解呼和浩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场所,景区游客始终保持在年50万人左右。并且先后接待过习-、-、胡锦涛等1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大批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扩大了知名度,有力的宣传了内蒙古,宣传了呼和浩特,为我区和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曲琵琶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昭君文化源渊流长、博大精深。正如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的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今天的昭君墓,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