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1935”根植于1935年投入生产的长安大华纱厂,很多人还是很熟悉称为“陕棉十一厂”,承袭珍贵的近代工业文明遗存,集合现代社会城市的综合功能,定位为涵盖文化艺术中心、工业遗产博物馆、小剧场集群、购物街区等城市生活多种功能、多样文化、多元消费的文化商业mall。
“大华·1935”由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251号,占地约140亩,总建筑面积约8.4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3亿元人民币。
“大华·1935”项目建筑方案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崔恺领衔设计。项目方案设计最大程度地将原有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注重公共空间和交流空间的打造,加入现代设计元素,利用原有民用建筑材料与现代装饰材料相对衬,结合美轮美奂的灯光设计,以及大师手笔的景观绿化,打造出纺织文化传承、精品剧目视听、艺术品展览、都市时尚休闲相融合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
“大华·1935”项目的建成,是“十二五”期间西安市文化产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安市为数不多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一个有益探索;是曲江新区、大明宫保护办保护发展文化产业的又一重大亮点。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西安市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实现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的和谐共生,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东兰烈士陵园
东兰烈士陵园占地面积60297.5平方米,由陵园中心广场、农民革命军战斗群雕、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雕塑、烈士纪念塔、韦拔群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等组成。陵园内红墙黄瓦,飞檐外翘,庄严肃穆。漫山遍岭的苍翠古松,象征着先烈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浩气长存。
在高耸的陵园大门门匾上,镌刻着张云逸大将题写的“革命烈士公园”六个大字,笔力遒劲、刚健,饱含了将军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登上130多级台阶,耸立在陵园广场中央的是一座气魄雄伟、栩栩如生的农民革命军战斗群雕。
群雕形象地再现了当年东兰农民革命军三打东兰城的壮烈场景。20世纪20年代初,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东兰劳苦民众在韦拔群的带领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革命。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东兰县先后有9000多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其中有6399人被反动派杀害。陵园内屹立着红七军第21师师长韦拔群、政委陈洪涛和参谋长黄大权的全身雕像。韦拔群是东兰县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韦拔群接触了《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开始研究马列主义。1923年夏,韦拔群在东兰县武篆、西山等地建立了农民自卫军。1925年1月,韦拔群辗转来到广州,进入毛泽东举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夏季,在农讲所学习结业的韦拔群回到东兰继续从事农民运动。
为了传播革命火种,1925年9月15日,韦拔群在东兰县武篆乡一个叫北帝岩的山洞内创办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广西各地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1929年底,韦拔群参加了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红七军主力北上后,韦拔群率红七军第21师坚持根据地斗争。
纪念馆陈列厅的展线共165米,陈列布置共分为五个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韦拔群专室);第二部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四部分:将军、高级干部专栏;第五部分:悼念先烈、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展厅的开头和结尾各竖立一座4米高的《硝烟岁月》和《奔向未来》的群雕。
在韦拔群专室的结尾部分又分别悬挂原中共红七军前委书记、红七、八军政委邓小平同志和红七军军长张云逸大将1962年12月为韦拔群烈士撰写的巨幅悼词。陈列展厅共展出348幅烈士照片和画像,烈士文物351件,全县烈士名单2232名。
大华山 位于下马渡、黎家坪两镇交界处,海拔601米,系祁山一峰。山高险峻,树木葱郁。置身山顶远眺,巍巍群山连绵起伏,县城景色一览无余。大华山古为道教胜地,唐朝便建有道观。该观占地五亩,内有戏台,前后两殿之间有游亭相连,香火旺盛,钟鼓长鸣,“文革”期间被毁为平地。
1986年,省、县在大华山山顶合建电视调频转播台,并修建盘山公路,全程约6.5公里。近年来又恢复重建了七祖寺。大华山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游客访古寻幽、旅游观光、宗教朝圣、户外健身的好去处。
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