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武威文庙

2023-02-27       1930 浏览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全国三大孔庙之一,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

中文名:武威文庙

地理位置: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43号

开放时间:全年 8:30-18:00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占地面积:30096 m²

著名景点:文昌宫、山门、崇圣祠、大成殿、戟门、棂星门、状元桥

文保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考证与赏析

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考证与赏析

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用隶书题写正文,楷书题款,背景为绿色,正文为白色,款文及四角装饰花纹为金黄色,整体感觉文字搭配别致,色彩艳丽又不失端庄。

t1lvm1u7qp5f7j1cstak.jpg

一、匾额书写悬挂的时间

匾额书写悬挂的时间是“宣统建元己酉秋季”,也就是1909年秋天。宣统(1909年-1912年2月),是清朝第十二位、清军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则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溥仪登基,次年(1909年)改元"宣统"。清廷改元宣统,寓意"宣宗之统绪",指亲缘血统来自清宣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清政府代表经过南北议和后,于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递送了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隆裕太后代表清廷认可了这一条件,并于2月12日以太后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位。根据优待条例,"宣统"年号停止使用。

1917年6月底,在张勋的拥戴下,溥仪于7月1日第二次登基,通电全国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复辟召致全国反对,7月12日,段祺瑞组成讨逆军讨伐,张勋的“辫子兵”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

二、敬献匾额者贾坛等人

根据题款,敬献匾额者有十人:段宝森、赵万清、马振科、高仰海、宋镜川、李莹、高自卑、贾坛、胡应瑗、张钺。

文庙匾额中还有一块“斡旋文运”,是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高自卑书写的。

anj19hp69dn0s2ap76xv.jpg

这十个人中,目前知名度较高的当属贾坛,在武威城区留有贾坛故居。根据贾坛的身份,尚且排在第八位,可知十人均为当时的士绅名流。

贾坛故居,建于民国19年(1930年),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来位于凉州区北大街中心巷34号,因城市建设需要,整体、原貌搬迁于武威六中西侧。

故居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故居为土木结构,双套四合院。外院由街门、倒座和东西厢房组成。

故居街门面阔一间,装板上有“望重长沙”匾额。匾额由曾任凉州知府、甘凉兵备道的王步瀛于1919年题写。此时,王步瀛已经告老还乡,可见王步瀛与贾坛交情匪浅,离任后还有来往。

贾坛(1862-1941年),字杏卿,武威县城关镇人。贾坛的父亲常年经商,家境富裕。贾坛兄弟三人,哥哥贾坤在光绪25年(1899年)中举。弟弟贾垣一生从商,民国初任武威县商会会长。相对而言,贾坛却是大器晚成,他在1902年才中了秀才,还被封了个文林郎的头衔,那时他已经41岁了。此后,由于贾坛在商业和社会民生方面的出色表现,民国初至民国20年,任武威县参议会参议员,同时接替弟弟贾垣担任武威县商会会长。

l6c8w725f5j70s508q0m.jpg

贾坛出身于商贾之家,能书善画,酷爱金石文物。贾坛为武威地方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他创办凉州实验农场一处,并担任农会会长,振兴武威农林事业;在1928-1929年武威大旱期间组织赈灾济民;为教育事业带头集资,以解决办学经费;积极保护文物,先后保护了弘化公主墓志、“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残碑等珍贵文物,组织维修文庙。

(资料来源:李元辉《走近武威名宅——贾坛故居》)

三、匾额书写者王步瀛

匾额的题写者是“赐进士出身知凉州府事,郿县王步瀛”。如前述,王步瀛曾任凉州知府、甘凉兵备道,与贾坛关系匪浅,1919年为贾坛故居题写了“望重长沙”的匾额。据此“文以载道”匾额可知其为陕西“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士。

王步瀛(1852-1927年),字仙洲,号白麓,晚号遯遯斋,又署息壤余生。先祖为山西洪洞县人,明洪武初年移民时迁入陕西郿县金渠镇河底村。步瀛自幼天资聪颖,入读之后,酷喜《四书》、《五经》,常以先哲为楷模,严律己身,应童试而连中附生、增生、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拔贡,一举由廪生升到国子监读书。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举人。次年(1876)“丙子科”考中二甲进士,遂任户部河南司主事(正六品),后升员外郎(五品)。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时,王步瀛保护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到西安避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李鸿章、奕匡为代表的清廷与英、美、法、德等十一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王步瀛随慈禧、光绪回京后,因功升任户部郎中、京察一等补御史。

王步瀛直言进谏,良策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触及了权贵,很快遭贬外调,就任常州(今江苏常州市)知府。王步瀛在常州府清廉从政,为国为民,政绩卓著,使常州大兴,颇受人民赞誉。

王步瀛在御史任内,曾上疏弹劾端方之子赃官得元。端方此时恰由陕甘总督调任两江总督,便存心报复,上奏朝廷请调王步瀛于“边要”。于是,他由江南被贬调到西北甘肃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知府。在凉州知府任上,还护理(兼)甘凉兵备道、西北经营务处等职,据传共掌五颗大印,集一州军政大权于一身。王步瀛治理凉州卓有成效,名声斐然。

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政府邀请王步瀛出任甘肃省提学使(相当今之省教育厅长)。当时年逾花甲的王步瀛,以病老为由,七上辞呈,不愿出任,以此表示忠于封建皇帝。王步瀛由凉州回到眉县家乡,日与农夫为伍,安享田园乐趣,以书法、作诗、吟咏自娱教人,于民国16年(1927年)辞世。

四、“文以载道”的阐释

郭沫若曾有言: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文以载道”中的“载”是指装载,引伸为阐明,“道”指道理,泛指思想。“文以载道”出自宋代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章是道的载体,就好像车是人的载体一样。如果车不载人,车轮和车扶手装饰得再好也没用。

2l09pc73l72dcqn3607p.jpg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h%uE0o)、程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周敦颐的《爱莲说》因为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广为人知,而通过对“文以载道”这块匾额的抽丝剥茧式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文以载道”这个成语,也是周敦颐的首创。

作者简介:赵大泰,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教育硕士,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编出版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 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转自:凉州文化研究

武威文庙,西北最大的文庙,为何建在了河西走廊

武威文庙:声名冠陇右 文章传千秋

“斯文绝继在人才。”文庙正是养文气之地,育人才之所。

武威文庙号称“陇右学宫之冠”,如今则是全国三大文庙之一。

7411h8wa4m99d10n1y61.jpg

五百年的文庙

出兰州,过黄河,翻越乌鞘岭后,遇到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武威。武威是汉武帝为扬言汉军的“武功军威”而设立,算起来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同敦煌、酒泉、张掖号称河西四郡,在汉唐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座千年古城,既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曾一度是我国的三大文化中心,据说唐玄宗都曾到武威观花灯,可见当时武威经济文化的兴盛程度。

9s71zbs8473nxktcoo4k.jpg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武威文庙。这座建于明正统年间的寺庙,如今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祭孔场所之一,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建水文庙。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城东南隅,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二年至四年(1437年—1439年),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了。后经明成化、清顺治、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重修后逐渐成完整的古建筑群。

6b19pow24dp681k14yze.jpg

文庙是孔庙的另一种称呼。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人们把祭祀关羽的庙称之为“武庙”,由此文宣王庙也被称为“文庙”。

“天下文庙,惟论传道以列位次。”可见文庙的作用是教书育人,宣扬礼制。由于文庙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学校职责,许多地方学校就设于文庙之内,故此人们往往把庙和学连在一起称为庙学。在解放前,几乎每一个县都有文庙,如今能够保存下来的文庙没有多少了,而完整的文庙就更少了,一些地方剩下个大成殿,就很不错了,足以让许多地方作为开发旅游的王牌了。

声名冠陇右

武威文庙被人们称之为“陇右学宫之冠”。进入武威城区,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天马广场,武威文庙就在距广场不太远的地方。

g1sb609or7j422x4i73f.jpg

这是个雨后的下午,走进武威文庙,阳光灿烂,树叶初展,文庙内弥漫着些许尘土的气息。古代官私都可以兴办书院,有官办的也有私立的。武威文庙的修建却与众不同,它是凉州卫的军户们所修。据明正统四年(1439)《凉州卫儒学记》载:明正统初年,徐 “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请于朝,得命以农隙令军士取陶甓而经营之”。

人们酝酿设立文庙的目的自然是教书育人,学子进而参加科举考试,最终中举人考进士,获得一官半职,最后成为“体制内”的人,做高官骑骏马。这似乎就是人们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可见,人们修建文庙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祭祀,还带着很强的功利性。

3j5df5r7kxn3v2pv7137.jpg

进门前行,曾经令无数人向往的文庙就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人们巧妙地将对孔子的尊崇礼仪融入了建筑的布局,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这些参观者。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部分,以大成殿为中心,南为戟门、棂星门、状元桥及泮池,北为尊经阁,西为凉州府儒学院。棂星门后面,就是戟门,此门又叫大成门,进去就是大成殿,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

按照习俗,武威文庙的正门从建成至今没有打开过,因为武威在科举时代没有出过状元。文庙的正门自然就不能开启,如今这里虽然变成了博物馆,但依旧恪守着这个古老的禁忌,大门依旧紧闭,似乎还在期待传说中的状元出现。

p7a2qu03o05jprwq4g1h.jpg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他打破了当时只有贵族子弟学习的弊端,抱着有教无类的想法,真正将知识向平民普及。从孔子以后,我国教育体系逐渐走上官私共存的道路。

绝学谁人继

凉州府学就在文庙西面。这是一个长方形院落,明伦堂是府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明代官私兴办的书院很多了,有些县有三四所。有各级政府兴办的,也有学者私人创办了书院,而且私立书院的教学质量往往超过了官办书院。有些书院在全国影响非常大,比如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它提醒书院的学子们不能一味地读死书,否则就会读书死。然而,真正能够明白其中含义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070a8r15go6wtj8bm04s.jpg

据说当时的生员们每天晨间要写大小楷二三百字(估计需要1-2小时),上午读四书、五经一板(估计需要2-3小时)。下午读时文一篇、诗一首(需要2-3小时)。灯下则作抄摘、试贴等工作。综合来看,每天周而复始地写字,死记硬背,和作八股文。因为山长(即书院总管)五日一抽查,教师也要求五日一背书和默写。所以书院的课业与生活是为科举做官,而终年埋在故纸堆里,与现实相隔离。

到清末,儒学教育彻底和现实脱节,培养的学生只能是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念之乎者也。宋代关中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宗旨早被大部分学生忘记了。不少学生都企盼着能够考中举人进士,然后一门心思捞官挖钱。

3m3j24ua2z28f00y9a2f.jpg

武威文庙内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众多的匾额,多达44块。保存在桂籍殿内,这些匾额涵盖了从康熙到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其内容有“天下文明”、“书城不夜”、“辉增四垣”、“文明长昼”、“辉腾七曲”、“佳录垂青”、“聚精扬纪”等,其中“天下文明”匾额是武威人牛鉴所书。牛鉴是武威人,考中二甲第四名,曾任两江总督,是清代甘肃文人担任过的最高职务,也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人。牛鉴签订南京条约后,又过了60多年,科举制度就被彻底废除了。不久,新文化运动兴起,科举制度和儒学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

fauja196de37pjak69lc.jpg

走在武威文庙内,看着一块块大匾,张载的话再次想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起来容易,行起来难,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4xy5216g9uabi1155093.jpg

syv817hrbddavjc8y4q5.jpg

v19fg09f569m219918xx.jpg

武威文庙攻略
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考证与赏析
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考证与赏析
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考证与赏析: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考证与赏析武威文庙文以载道匾额,用隶书题写正文,楷书题款,背景为绿色,正文为白色,款文及四角装饰花纹为金黄色,整体感觉文字搭配别致,色彩艳丽又不失端庄。一、匾额书写悬挂的时间匾额书写悬挂的时间是宣统建元己酉秋
武威文庙,西北最大的文庙,为何建在了河西走廊
武威文庙,西北最大的文庙,为何建在了河西走廊
武威文庙,西北最大的文庙,为何建在了河西走廊:武威文庙:声名冠陇右文章传千秋斯文绝继在人才。文庙正是养文气之地,育人才之所。武威文庙号称陇右学宫之冠,如今则是全国三大文庙之一。五百年的文庙出兰州,过黄河,翻越乌鞘岭后,遇到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武威。武威是汉武帝为扬
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的甘肃武威文庙
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的甘肃武威文庙
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的甘肃武威文庙:西安距离武威只有900公里,我却从未去过。今年五月份,我应武威籍朋友之邀,和一些同学战友开车到那里玩了两天,感觉真的不错。武威,古称凉州,是甘肃省辖地级市,总面积3.23平方公里,聚居着汉、藏、回、蒙等45个民族,常住人口为
从兰州出发 走进美丽的河西走廊 古凉州武威文庙
从兰州出发 走进美丽的河西走廊 古凉州武威文庙
从兰州出发走进美丽的河西走廊古凉州武威文庙:12月25日,从兰州出发走进河西走廊奔马的故乡古凉州武威市的文庙,第一眼目观槐树年轮,就可看到文庙具有历史的厚重和文化底蕴。天马故乡醉美凉州,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享誉中国诗词盛坛的凉州而闻名天下,有历史文化,有人文积淀
走进甘肃|武威文庙——中国古代陇右地区最著名的学府
走进甘肃|武威文庙——中国古代陇右地区最著名的学府
走进甘肃|武威文庙——中国古代陇右地区最著名的学府:整理:糖人网络图片:武威文庙前些天应一位读者要求,介绍一下武威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在下以为,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武威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一度为北方佛教的
武威文庙,古老丝路上的一颗明珠
武威文庙,古老丝路上的一颗明珠
武威文庙,古老丝路上的一颗明珠:斯文绝继在人才。文庙正是养文气之地,育人才之所。武威文庙号称陇右学宫之冠,如今则是全国三大文庙之一。武威文庙,古老丝路上的一颗明珠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
武威文庙 | 天下文明
武威文庙 | 天下文明
武威文庙|天下文明:斯文绝继在人才。文庙正是养文气之地,育人才之所。武威,这座千年古城,既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曾一度是我国的三大文化中心,据说唐玄宗都曾到武威观花灯,可见当时武威经济文化的兴盛程度。武威文庙,这座建于明正统年间的寺庙,如今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祭孔
中国古代陇右地区最著名的学府——武威文庙
中国古代陇右地区最著名的学府——武威文庙
中国古代陇右地区最著名的学府——武威文庙:先后多次路经武威,这座河西走廊上的古城给我留下了很好的记忆。武威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一度为北方佛教的中心,跟张掖并称金张掖,银武威。1、武威号称四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城内却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