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坐落于锦州市凌河区北京路5段1号,是一座集历史文化传播、艺术博览、风景园林为一体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
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1988年,中央和省、市投资2700万元进行改扩建,新馆由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由三个园区组成,即南园(风景园区)、中园(纪念园区)、北园(游览园区)。馆区整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8.8万平方米,主题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建筑风格凸显军事特色,以中国式牌楼寓意胜利的“凯旋门”。基本陈列共分为四个部分:即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馆藏文物1.1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3件。2003年,省、市又投资6000万元对陈列和园区进行改造维修,改造后的新馆扩建和延伸了景区面积,中轴线向南延伸了600米,建设了5000余平方米的胜利广场,设计建造了雕刻5万多烈士名字的中国最长的烈士名录墙。依托南低北高的地势,修建了104级台阶,直达纪念广场。同时,对原来的四个部分进行了彻底改造,建筑材料全部采用现代化最新材质和工艺,陈列采用灯箱、光导沙盘、雕塑、油画、投影、景观复原、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全面展示了辽沈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突出了“新中国的曙光从这里升起”的主题。
纪念馆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军事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工程,在重点景区大胆采用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的多媒体幻影成像技术,再现了“辽西会战”、“攻克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部”的战争场景,使之成为整体展示中具有强烈吸引力和震撼力的“亮点”。为保持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的领先地位,不仅投入资金除尘除锈,而且增添了战斗人物和幕背情景,增加了灯光色调、音响环绕和烟感效果,继续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纪念馆深入开发、整合、丰富国防教育资源,积极发掘整理文物史料,搜集整理战斗故事,组织创作文艺作品。投资200万元,成功开发建设了“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按照历史原貌修建了门房、厢房16间及院墙,开设了“小村庄与大决战”专题展和再现当年指挥作战情景的多媒体展室,并推出了“利用历史遗址、模拟历史人物、再现历史情景”的情景剧,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同时,积极开发建设“配水池战斗”、“亮甲山战斗”、“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梁士英舍身炸碉堡”等战争遗址,使之成为与辽沈战役纪念馆相呼应的国防教育景点,形成了以辽沈战役纪念馆为龙头的国防教育基地体系。联合有关影视媒体制作了《血与火的凝铸》、《历史的瞬间》、《中国第一馆》、《见证历史》、《辽沈丰碑》等影视片20余部,出版了《辽沈决战》、《辽沈风云》、《辽沈战役史》、《辽沈战役纪念馆画册》等图书10余种。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中国城市旅游报》等报刊发表宣传文章100余篇。2005年6月又开设了网站,内设纪念馆介绍、红色珍藏、陈列空间、电影视频等10个栏目,被称为“网上辽沈战役纪念馆”。
纪念馆以“建设一流的全国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一流的全国著名红色旅游景区,一流的军事现地教学基地,一流的百姓休闲健身场所”为目标,坚持实行科学管理,不断加强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岗位技能、讲解、礼仪培训,针对不同群体,实行基本讲解与特定场景、战役、故事讲解相结合。除接待正常游客外,还积极为机关、学校、企业、农村、部队等单位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提供服务。先后举办了“走辽沈战役之路”夏令营、� �共和国之魂”主题征文、辽沈战役知识有奖答题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百余次,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为中小学生作报告200余场,进一步拓展了纪念馆的功能。
近20年来,纪念馆接待国内外观众和游客1100余万人次,特别是新馆改造后,年接待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入馆观众突破60万人次。先后被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革命“红色之旅”的经典景区之一。1998年12月被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2007年4月被省政府重新命名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地址:锦州市凌河区北京路5段1号
类型:博物馆纪念馆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5-2小时
电话:0416-3839788;0416-3839610
官方网站:http://www.jzlszy.com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6:30(领票截止时间为15:30),周一闭馆维护。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凭有效证件在领票处排队领票,凭票入馆。
其实说起这个纪念馆,那就不得不要说起纪念的这一场战役。纪念馆用文字,用雕塑,用图片,为大家展示辽沈战役的激烈场面,你看那一个个精心布置的模型,在它们身上仿佛我们见到了当年英勇的士兵。
辽沈战役纪念馆在纪念辽沈战役的基础上海兼具有文化传播、艺术博览、旅游休闲等功能,是一个大型的军事历史主题公园。纪念馆依据中国建筑的老传统,依据山势在中轴线上建造胜利之门。
纪念馆园区占地面积18.8万平方米,依山就势在中轴线上建有胜利之门、朱德元帅题词的纪念塔和主体陈列馆。主体陈列馆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
纪念馆馆内中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法,用幻影成像、景观复原等声光电多媒体展示那段值得人铭记的历史。
在纪念馆中,有一张描绘宏大战争场面的《攻克锦州》全景画,这个场馆还是中国的第一座全景花馆,那是被称作是全国博物馆界和世界美术界的艺术精品和经典之作。
而这座纪念馆一直都是作为锦州甚至是全国对外接待的“红色名片”和“城市客厅”。
辽沈纪念馆头上还具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荣誉。
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图画,深刻展现了辽沈战役的激烈场面及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一个个精心布置的模型、一组组重现历史的视频,真实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这个纪念馆还起着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锦州主力部队、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充分发挥驻地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利用新兵入伍以及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官兵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认真学习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誓死杀敌的英勇事迹。
待你走进这辽沈纪念馆之内,从远处看过来,在大门口上你就能够见到那大写的英文字母“ V ”是胜利的象征。
沿着台阶上,你还可以见到在两旁的烈士墙,上面现在还雕刻着辽沈战役中牺牲烈士的名字。而在那广场中央,在那高高的纪念塔之后,是军人的威武雄壮。
纪念馆主体建筑结构共分三层,基本陈列的主题是“决战决胜”,设有序厅和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全景画馆4个专题馆,各个馆有各自的特色。
全景画馆,展示的是攻克锦州的激烈战斗场面,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完整战争场景,是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参观这个馆,使大家仿佛置身于炮火硝烟的战场。
官兵在聆听先烈事迹,现地接受教育深受触动,更加理解了一名军人肩头的使命责任。
到锦州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多年来的一个愿望,虽然行程很紧,还是抽出了一点时间前去拜访。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让我们对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这场决定未来的战役有了更直观深刻的了解。这是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战役,也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生活。展馆通过精心的策划布置,详实的实物和资料展示,把参观者带进了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
走进大门,最先是能够看见的是展示在大家面前的雕塑,主题雕塑《决战决胜》,采用仿铜高浮雕,以人民解放军突破城垣的瞬间为创作背景。
前言卧碑则主要是借由东北地形为契机,叠现在冲破倒塌的残垣之上,暗寓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整个雕塑将历史的瞬间凝聚成永恒,居高临下,大气磅礴,极具视觉冲击力。
纪念馆内为四个部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首先参观的是战史馆,主要介绍的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里面陈列着战争时期我军部队曾经使用过的枪炮以及生活用品等。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这是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这里给人们带来的启迪是相当的大,比起历史课本上枯燥的讲解,在这里转上一圈,看看真实存在的物件,反而印象更深刻。
免价不免票,凭身份证可以领票进入,就博物馆感觉对历史不熟悉的人来讲没啥大意思,当然如果喜欢就去看看喽!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在这里打响,纪念着东北野战军的辉煌历史和林罗刘三位将领的丰功伟绩。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当年鸟神战役而建。馆内收藏当年许多资料,特别是馆内的实景展示,在线了当年战役的真实状况,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我我来说了解那段历史很有必要,物馆设计的非常棒!那个全景图甚至更震撼!复原电影也很好!现在中国的博物馆设计真是进步了!
纪念馆中收录了很多当年的物件。其中当年兵工厂的物件中一双鞋引起我的兴趣,设计的挺前卫的嘛。还有英烈馆,记录的辽沈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及他们的一些事迹。最值得一看的是那幅全景图。真实、壮观。纪念馆不让带包进,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包都不让带,但估计比钱包大的都不行。
对于东北来说,乃至全国来说,这场战役足矣留给后人更多的思考!勿忘国耻,勿忘历史!了解前人为我们做的一切!实景小演出,震撼而生动还原当初的战争场景!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每周日9:00-16:30。很有教育意义。
建筑结构共分三层,基本陈列设有序厅和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全景画馆 4 个专题馆。
全景画第一次看时还是非常非常震撼的,逼真的地面塑形结合声光电系统,浑然天成,使观众身临其镜,仿佛身处炮火硝烟中。革命历史不能忘啊,只要到了锦州,一定不能错过辽沈战役纪念馆。值得推荐的是《攻克锦州》全景画馆,这段一百多米长的画面融合绘画、声光电等形式,生动再现了硝烟弥漫的战斗情景,你可以听到军号声、枪声炮火声,看到战士们的冲锋画面,感觉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