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位于河南省临颍县三家店镇乌江沟南侧卧龙岗尾,北宋时建寺。
中文名:华严寺
所在地:河南省临颍县三家店镇
建造时间:北宋
每一次的远行于我而言都是十分快乐的,每当收拾行囊要准备出发的那一刻兴奋,激动各种开心的心情都有,这次我的目的地是山西大同,其实我还是蛮喜欢山西这座城的,源于我对美食的追求,我是一个很喜欢吃面食的人,所以这是我最终会选择山西的最大的原因。
此行的第一站主要私距离比较近的华严寺
坐火车一路顺利来到了大同,来到了市中心鼓楼,正是午饭时间,吃了当地的特色刀削面,味道很美。
事先在网上预定的青年旅社就在鼓楼旁边。在一条古香古色的仿古街上找到了这家旅社。特别喜欢它的名字子鼠丑牛国际青年旅舍,还有门口的那副对联,还有门口当中的那条狗。它温顺可爱地雄居门口,眈眈地望着门外的人,好像在迎接着客人。令我非常喜悦。
办了入住手续,放下行李,就去附近游玩。
先去了九龙壁。走在大同的古城内,有一个地方非常值得一看,它就是九龙壁。如今全国共有三处有名的九龙壁,一座在大同城内,另外两处在北京和平遥。而大同的这座九龙壁,被称为中国九龙壁之首。
小小的院落里,只有一面长长的照壁,照壁上雕绘有九条彩色的浮龙。活灵活现,呼之欲出,非常漂亮。虽然经过了重修,依然可以见到当年的模样,还有文化的气息,据说这是从明代一直遗留至今的,可是看着壁上的图,色彩,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聪慧,而且它目前也是我国主要的古文物之一,还是有专人看守的。
从九龙壁出来走不多远,就是久负盛名的华严寺。
古老的寺院位于大同市的繁华街区,周遭店铺林立,人声鼎沸,香客杂来,一派喧嚣市井气氛。步入寺内,缭墙重院立刻将嘈杂的市声推远,如同置身于与世隔绝的天地里。
华严寺为华严十大寺院中第一座新罗时代之佛寺,华严寺始建于辽代,后虽经过大火、战乱、朝代的更迭,已经毁坏,但经过了重修,依然还有当年的风采。行走游览于院中,那雄浑的建筑、肃穆的氛围,给人一种很宁静的感觉,除了这些古老的建筑之外,还有园内的各种风景也是一道奇观呀,院子里面的各种植物都被修缮的极为好看,而且这些植物都是有比较好的药用价值的。
尤其喜欢里面的一些对联和匾额,其中不乏一些大家,如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的作品。当然,可能是刻印版,而非真迹。我练了一年颜体,对这些字迹很感兴趣。
华严寺中有很多木雕的菩萨塑像,这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
在这空间之中,雕刻工匠将他们的技艺才华与对宗教服务的热忱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圆满无碍的佛国世界,使供奉者从一进入殿堂起,就完全沉浸在这特殊的能量和氛围里。佛、菩萨、诸天各有安置,秩序井然,不仅能使观者身临其境一饱眼福,更能满足他们信仰的需求,感受到佛陀的力量无所不在。
从华严寺出来,走不多远,就是另外一处佛门古刹——善化寺。虽然没有华严寺庞大的气派,但依然是庄严肃穆。
尤其喜欢善化寺院里的那一汪湖水。庙宇倒影映在水里,亦真亦幻,灵动神奇。
更倾心于善化寺院里的芍药花。它们种在道路的两旁,有粉色、紫色、粉白色,非常的美。在太原,芍药已经落了,但在北部的大同,它们还开得正好。真的是气候不同,地域不同,花的季候也不同。当我欣赏那些花,闻着它们的花香,轻轻触摸那些花瓣的时候,那种柔软、那种美,深深的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它们甚至比佛殿里的那些佛像还更让我感到温暖和感动,有一种连接心灵的神奇力量。
晚上,再次去享用大同特色美食。兔头、玉米面馒头、油糕、和子稀饭。味道果然美。
晚饭后,来游览大同古城墙。在古城墙和善化寺那一带的上空,一大群一大片的鸟在空中翱翔,载翔载飞,它们尖脆的叫声吱吱儿的响在天际。远方是即将落下的夕阳,夕阳的红霞和余晖,衬托出庙宇建筑的沧桑和厚重。真的很美。
夜幕完全降临,古城墙城楼上的灯都亮了,整个古城美的如一个千年梦幻。
回想今天去华严寺看到那些前去朝拜的人,听着寺庙里的大悲咒,持续的在耳旁响起的时候,自己浮躁的心似乎也静下来了。
如果说佛、菩萨是超人格的神,这些天神则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梵天的清净离欲,自在天的悠然自得,辩才天的睿智雄辩,韦驮天的正气凛然……这些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塑像,极具人类的凤仪,令人顿生亲切之感。不知道信徒们在顶礼膜拜时,是否还会笃信他们有灵?无论如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心灵寄托于一个更为广大的事物,才能获得安宁。
关注全部发文
大同华严寺方圆门的禅宗意境
杰 之
接上期
南门横联是“擊竹闻”,左右楹联是“翠竹黄花圆色相,清池皓月净禅心”
“擊竹闻”出《五灯会元》记载的“香严击竹闻道”故事。香严智闲禅师天性聪敏,能言善辩,随师兄沩山灵佑禅师修行。一天,灵佑禅师问他:“你父母没生你时,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答不出,回去遍翻所学经书也没有答案,就去请教灵佑禅师。灵佑禅师拒绝说:“我若现在告诉你,你以后会骂死我。我的说法是我的,与你无关。”智闲回去将所学经书一把火烧了,发誓此生再不学佛,然后离开沩山四处云游,最后来到南阳香严寺。一天,智闲在锄草时,随手捡起一块瓦片往地边扔去,瓦片击打在竹子上,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智闲闻声大悟,从前的杂念、执着都破除。便疾步回屋沐浴焚香,遥拜灵佑说:当初若说破,哪有我今日醒悟?”并作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这首偈的意思:以往的执着杂念都随清脆响亮的击竹声忘掉了,原来自性觉悟不能假借外力的修持。转眼举眉之间扬弃原有的妄执,没有陷入以前动辄从佛经中找答案,找不到就忧愁。自性是随时可发现却无踪无迹的,原来其威仪无相在声色之外。只有因缘和合的悟道之人,才能看清自己的本性,懂得这才是最高境界。
这个典故后面形成两个佛教术语:“香严击竹” 和“击竹悟道”。
用“擊竹闻”对北门的“拈花笑”,十分巧妙妥贴工整。“拈花笑”是 “看”到 “笑”,佛心相同。“擊竹闻”是 “听”到 “声”,才悟道。一个是“祖”,一个是“徒”,程度相差甚大,但都殊途同归,最后都通达佛法。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谁,只要机缘同达,都能成为悟道者。
你来华严寺拜佛,能不能明白一点佛性?先看看你能从下面的楹联中“悟”到点什么。
“翠竹黄花圆色相”:北宋善卿的《祖庭事苑》卷五中记载了这么一件禅宗公案:南北朝时宋朝的竺道生法师认为无情亦有佛性,他对人说:“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说这话找不到佛经依据。道生法师就端坐十年,等待有佛经来证明。后来《大般涅盘经后分》传来,经中果然有这样的说法。道生法师看完后,手中麈尾突然坠落,依着几案入涅盘了。“圆色相”出《华严经》:“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周法界,等无差别。”“圆”:完整无偏缺;“色相”有二义:一是万物的形相;二是佛菩萨的法相、化身,这里是第二义。翠竹也好,黄花也罢,都是佛的法身实相。若看到翠竹黄花能悟到佛的法身实相,即可“明心见性”。毗卢遮那佛意为遍一切处,就是能为各种不同色相(第一义)所依存,无论翠竹、黄花其自性(法身)都平等无差别。
“清池皓月净禅心”出自唐诗人李颀的《题璇公山池》诗:“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禅心”是清静寂定的心境。池水清澈皓月倒映,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心绪宁静,专心一意的思悟佛性。只有池水清澈,才能看见明月倒影;只有心中清静寂定,才能会悟佛的法身实相。
实际上述两幅楹联就一个字:“心”。
站在小方门前,能看入内院还有一个圆门,这外方内圆的两个门合成一个天井小院。圆门的内外门楣上都有砖雕匾额,“拈花笑”方门一侧的圆门里面是“古刹”,外面是“伏虎”;“擎竹间”方门一侧,里面是“圣境”,外面是“藏龙”。
方、圆之门,儒释道各有文化内涵。
道家说:“智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主术训》)。这是讲处事要灵活,为人要有规矩。
儒家说:“诚意、正心、修身”是自我修养,是“方”,是“内圣”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处世之道,是“圆”, 是“外王”之道。两家之说相通:“方”是规矩,“圆”是圆融;“方”是道德,“圆”是人情;“方”是正直,“圆”是通达;“方”是气度,“圆”是涵养;“方”是进取,“圆”是迂回。“方圆之道”是做人的智慧。
佛教说:宇宙万物如圆一样无始无终、迁变流转,又如方形一般永恒、稳定、坚固。方门如同人心灵的小宇宙,圆门如同无限的大宇宙,佛的智慧能开启人的智慧,二者融为一体,是修持佛法的最高境界。
齐平先生等人编著的《大同华严寺(上寺)》中说:“外是方门,内是圆门,标志大乘佛教华严教义。“大方广”为大乘经之通名,华严宗讲的是法界缘起,圆融无礙。门为方圆,寓意深远。还有文章说“外方表示华严宗说理方广,内圆表示华严宗说事圆融。理事无尽,玄妙无比,方广教理,意义深密。”这两种说法大同小异,都说方圆之门表华严教义。放在一般的地方,这两种说法都对,但解释这里的方圆之门,有待探讨。华严寺在明代就成为禅宗寺院,从两幅楹联和横批完全看的出这里的门是禅宗的意境,用“华严”解释禅宗意境似乎不妥, 尽管这是在华严寺中。
综合方门外的楹联、圆门里外门头上砖雕额匾和方圆之门的位置,笔者以为这里的方圆之门还是禅宗的意境。
禅宗的“正法”传承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坛经》说:“心量广大,犹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我们走进方圆二门之间的小院,方、圆之门近在咫尺,看得见,摸得着,这是 “有相”。若真能心无旁骛,洞察方圆二门都是虚幻,那就“无相”,就达到禅宗说的“知为心体”。方圆二门之间的小天井不“小”,犹虚空广大。前面已经解释了方门外的楹联,就是一个“心”,是“知为心体”之“心”,是自己具足的佛性。看看方圆二门门楣砖匾:“古刹”、“圣境”,提示我们再走一步,进入圆门,就是依“心”才有的佛、菩萨不变随缘的“古刹圣境”。(未完待续)
杰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