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如何进行有效的登山前训练

2024-01-03    2405 浏览

登山过程中,登山者需要承受脱水、营养不足、寒冷、缺氧、睡眠缺乏和肌肉疲劳等压力,针对这些压力开展身心两方面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以方面,登山者需要有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山区复杂的环境和多变的状况;另一方面,登山运动既需要长时间的耐力输出,又需要短暂的爆发力和进度,因此登山者需要同时具备多方面的运动素质,在攀登前合理地安排力量和耐力训练,以保障在攀登时达到体能的巅峰。


训练原理


通过相当强度的训练,可以对人体产生一定刺激,人体通过激素的分泌和自身的生理调节,最终提高运动能力,这就是训练的原理。通常情况下,运动能力的提升不是发生在训练过程中,而是在之后的恢复期,所以训练后恢复与训练本身同样重要。训练后如果没有充分的恢复,不仅达不到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训练的强度必需适当,强度太小就不能刺激身体产生适应性,强度太大则会损伤身体。恢复不仅需要休息和营养,还需要足够长的时间,但又不能太长,否则身体就会回到训练之前的状态。


训练周期安排


短时间的力量爆发和长时间的耐力输出对肌肉性质的要求正好相反,同一块肌肉不可能既有很好的耐力,又有很好的爆发力。人的骨骼肌由两种不同的肌纤维构成,其中红肌纤维决定耐力,白肌纤维决定爆发力,二者的比率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训练项目可以针对红肌纤维,也可以针对白肌纤维,但是不能二者兼顾,否则在耐力与爆发力两方面都达不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可以将力量训练作为第一阶段的重点,构筑起足够的力量基础(高于攀登所需的强度),然后进行第二阶段的耐力训练,这时力量会有所降低,恰好和攀登所需要的强度符合。


目前的运动生理学理论认为,运动员不宜长期保持相同的训练强度,而是要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以便在参加关键比赛时恰好达到体能的巅峰期。这样的训练理念对登山者是否有效,目前还没有检验。不过,很多登山者的经验都表明,在攀登前3~4周提高训练强度,然后再临近攀登的最后一周休息恢复,可以让体能在攀登时达到巅峰期。在提高训练强度的同时,要注意营养补充,每天多摄入250g左右碳水化合物,以保证糖原的供应。在休息恢复期间也要注意作息节奏和营养,保证在攀登开始时身体中没有任何乳酸残留。如果你还不能准确的把握身体的恢复节奏,可以延长休息恢复期,尽量避免打疲劳战。


女性登山者或许会担心力量和耐力素质受到月经周期的影响,这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不过如果太担心,也可以用药物手段控制月经周期。在攀登前几周服用一段时间的避孕药,距攀登开始还有10天的时候停药,经期会刚好在攀登开始前结束。但在经期后半段,体温可能会上升,导致心血管负荷加重。这一方面的科学结论并不多,因为专业运动员的体脂含量通常很低,比普通女性更容易发生月经不调,所以不同人的经期反应差异较大。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加特定肌肉群的体积和力量。对于登山者来说,力量训练主要是为了加强肌肉和韧带的耐受性,提高运动协调性,而不是增加肌肉体积,但是基本训练原则仍然适用。


一、力量训练方法


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是重复性符合训练,是指让目标肌肉在特定的符合下收缩和舒张,重复若干次为一组,每次训练可进行多组。


同一个负荷练习动作,负荷越大意味着重复次数越少。每一组的最后一次练习应该是刚好达到主动力竭。主动力竭指训练者在完成动作的主动部分(举起负荷)之后,又刚刚能自主完成被动部分(控制负荷的下落),也就是没有辅助无法完成下一次重复动作。负荷越小,力竭之前能重复的次数越多。


登山运动需要登山者提高力量体重比,训练时主要关注力量的提升,而尽量避免肌肉体积的增大。因此,进行力量训练时,应将负荷水平调为每组能完成2~4次动作。每次动作的主动阶段应快速完成,被动阶段则慢慢放下,组与组之间相隔2~3分钟,每种项目做3组后就更换项目,单个项目总共做6组,每组最低重复次数不低于2次。当你能每组做3次动作并重复6组时,可增加负荷,使每组重新变为2次。


二、力量训练项目


针对登山项目的特点,登山者需要对腹背肌、拉力肌群、握力肌群、腿部肌群等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力量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容易实现的有:仰卧起坐(或悬挂举腿)、引体向上(或使用下拉机)、站立屈指练习(利用杠铃)、蹬腿练习等。在单次力量训练中依次进行这些项目的练习,会超出身体的恢复能力,因此,应将练习项目分为两组,在不同的日子里轮流进行。


进行每组2~4次,共6组的力量练习之前,必须先做好热身运动。可先在健身自行车上活动5~10分钟,以提高血液循环水平;然后进行发展肩部和臂部推力的热身练习,每项练习不要超过8次,否则易导致全身疲劳,无法再正式训练开始前得到充分恢复。热身练习的组与组之间应休息1~2分钟。


三、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如果训练方式、强度、节奏安排不合理,将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伤病。


1、避免运动损伤。进行力量训练时,首先要考虑如何避免运动损伤。如果受训人之前没有任何运动训练经验,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控制训练强度,避免肢体在负荷下弯曲成容易受伤的角度。如果受训者已经有一定的训练基础,可以分析其在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加以弥补。髌骨关节综合征是登山者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表现为下山时膝盖疼痛,严重者腿部难以弯曲。无论是用弹性绷带或护膝对膝关节加以固定,还是休息和冰敷,都只能暂时缓解疼痛,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对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锻炼。例如,进行蹲马步等静力练习,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来维持髌骨的稳定性。


2、韧带拉伸。绝大多数运动员在热身和放松期间都会拉伸韧带,目的是避免受伤,以达到更好的放松效果。韧带拉伸的基本原则与其他运动训练一样,如果以提高柔韧性为目的,就要拉伸到极限,然后充分恢复。问题在于,韧带的恢复能力比肌肉群要弱得多,所以拉伸韧带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如果拉伸韧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柔韧性,最好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做出错误动作。


3、恢复。要保证训练的效果,不仅需要科学训练,良好的恢复也至关重要。无论是在组与组之间,还是在两次训练之间,有效的恢复在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中都需要特别重视。


1)恢复性淋浴:由法国人发明、今天几乎为全球所有优秀运动员所采用的恢复性淋浴,可谓是最好的恢复手段之一。这种方法要求训练结束后立即开始淋浴,用人体能忍受的最高温度热水淋浴5分钟,让血管充分扩张。然后慢慢将水温调低,直至人体能忍受的最低温度。让水流集中在头部和刚练习的肌肉部位,感受血管逐渐收缩的过程。保持2~4分钟,直至身体充分冷却下来。随着人体逐渐适应,冷却时间可慢慢加长,水温也需要逐渐降低。然后再调回热水,刺激血管重新扩张,使血流带走肌肉中的乳酸。这一过程至少重复2次,以冷水冲淋结束,以促进疲劳的消除。


2)恢复性的散步或骑行:训练、吃饭和休息过后几个小时,花30分钟进行散步或骑行,将心率维持在无氧阀的60-70%。这样可以促进肌肉内废物的代谢,增强机体对葡萄糖的需求。另外,活动后应少量进食。


3)进食:只要安排得法,训练后立即进食也能加速恢复,训练后20分钟内摄入225g碳水化合物,能够激活糖原的重新合成。然后再1小时内正式进餐,内容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并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对恢复过程最为有利。


4)睡眠:许多运动员会在训练后小睡一会,这不仅能修复受损的肌肉组织,还可以燃烧体脂。另外,充足的睡眠以及深度的组织按摩,都能够加速恢复。可每隔10-15天就寻找训练有素、懂得如何重塑肌肉的结构、消减肌肉结块的按摩师进行一次按摩。


耐力训练


一、耐力训练的原理


对于登山者来说,耐力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耐力训练主要目标有以下三个:


1、提高最大摄氧量,增强身体为肌肉供氧的能力。


2、提高无氧阀,增强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减少乳酸的产生。


3、提高身体的机械效率,需要通过不同的训练手段来加强。


二、概念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必须具有足够的针对和适当的形式,强度要足以对身体造成刺激,但又不能太大。因此,问题的观关键在于运动强度的衡量方式,如果你无法衡量自己在训练时的运动强度,自然就不可能做到科学训练。


静息心率


在充分休息之后的心率为静息心率,如早上刚醒是测量的晨脉值。未经任何运动训练的普通男性,平均静息心率约为72次/分,同龄女性约比男性高10次/分。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静息心率通常为40-50次/分。晨脉应在一整夜良好的睡眠之后测量,测量时维持平躺的姿势,否则会影响测量结果。


最大心率


在进行运动训练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耗氧量和心率也随之增加;在最大负荷强度时,耗氧量和心率不再持续增加,心率会达到最高水平,这就是最大心率。过去通用的最大心率计算公式: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但这一公式误差非常大,目前已经很少使用。更加准确的计算公式:最大心率(男性)=217-年龄×0.85,最大心率(女性)=209-年龄×0.7,登山者可以在跑步机或跑道上进行4分钟的极限强度冲刺,此时的心率基本上等于最大心率。


负荷强度


负荷强度大致分为四个范围。心率在最大心率的50%时,基本不会感到疲劳,这样的训练仅能起到促进身体恢复的作用,没有任何提高效果。心率在最大心率65%时,会感到稍有疲劳,但是基本不会有提高效果,这样的训练仅适合热身、放松和减肥。心率在最大心率的75-85%时,会有疲劳感,但是肌肉中基本不会产生乳酸,训练有素的耐力运动员可在这样的强度下坚持数小时之久。心率在最大心率85-100%时,负荷强度超出无氧阀,肌肉中会产生和堆积乳酸,运动员在这样的强度下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


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指身体在负荷强度达到极限时的摄氧速率。决定最大摄氧量的是循环系统机能,而不是特定肌肉的机能,主要由遗传决定,但你可以通过长期有规律的耐力训练得到提升,也可以通过服用一些营养品来得到暂时的提升。在登山运动中,最大摄氧量对登山者在高海拔地区的攀登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最大摄氧量较大的登山者,攀登速度通常也较快,所以暴露在客观危险中的时间更短,更容易确保安全、取得成功。


三、耐力训练方法


针对耐力训练的三个目标是:提高最大摄氧量、提高无氧阀、提高身体的机械效率。可采用的方式有:间隙训练、连续训练和长期训练。


间隙训练


间隙训练是提高最大摄氧量的最佳方法。所谓间隙训练,是指先进行短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再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息恢复,等到体内的乳酸基本完全分解时,再进行下一组大强度训练,之后是下一组休息恢复,如此重复若干组。每一组训练的时间约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强度为最大摄氧量对应心率的85-100%(最大心率约比最大摄氧量对应心率高10%左右)。间隙训练不仅会大量消耗体能,而且会对肌肉和结缔组织造成相当大的压力,所以需要数天时间的恢复和调整才能彻底复原,如果不等身体完全恢复就进行下一轮间歇训练,只会适得其反,对身体造成损伤。


连续训练


连续训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有氧代谢能力。连续训练的强度应在最大摄氧量对应心率的65-75%,连续训练45-120分钟。训练频率保持在每周3-4次。


长期训练


持续多年的训练可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机械效率,尽管提高幅度不像提高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阀那样明显。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登山运动的相关实验,但对其他项目运动员进行的实验表明,训练项目越复杂,越有技巧性,身体的机械效率就越容易得到提高。


高海拔训练


高海拔训练和高海拔适应并不完全相同。适应的宗旨是“高处活动,低处休息”,而高海拔训练则正好相反,需要“高处休息,低处训练”。之所以要在低处训练,是为了让身体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保证训练强度;之所以要回到高处休息,则是为了在身体逐渐恢复的同时获得对高海拔的适应性。


训练方式


登山者的耐力训练应针对攀登者需要用到的肌肉群进行训练。如自行车运动,可以用器械模拟真实比赛中的情况来积累经验,尽管运动员仍然需要进行一定的实战训练,但登山运动则不然,没有任何器械可以模拟真正攀登时的情况,无论是台阶机还是负重徒步机,都与实际攀登相去甚远。所以,要想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应选择一处坡度较陡的山坡,反复进行负重爬升训练,下坡时注意保护膝盖。